兰昕:教书23年,看不到职业倦怠

教育导报网>人物>教师风采 2020-02-19 12:56

见到隆昌市大南街小学教师兰昕,你会觉得:也许真的有人天生就适合当老师。

她一开口,描述磨课时和同事一起锤炼的过程,活灵活现,模仿副校长夸奖的语调,惟妙惟肖,普通话和四川话无缝切换,妙语连珠,周围一群人好像都变成了小学生,在专注地听她讲故事。虽然她梳着丸子头,化着精致的妆,“丹唇未启笑先闻”,一对精致的耳环随着她说话时的动作在耳畔晃悠,更适合用“活泼可爱”来形容,一点都不像一个年届44岁的“老教师”。

已经教了23年书,兰昕如何还能保持这样的活泼和激情?

兰昕1.jpg

被“磨”出来的成长

来到大南街小学之前,兰昕在隆昌市的多所小学辗转了很长时间。1996年,刚毕业的她被分配去了云顶镇光荣小学,在那里工作了4年,之后又转到了云顶镇中心学校工作了2年。

年轻的兰昕在乡村小学得到了很大锻炼。她的家在隆昌市里,每天早上5点就要起床,转两趟公交车去学校。当时,村小的一个班有90多个学生,上课必须大声说话,“你有没有觉得我说话声音很大?我的嗓子就是那个时候锻炼出来的。”兰昕说。

这样早出晚归的生活,兰昕过了6年,现在回想起来,她特别感谢那6年,因为这些经历让她特别能吃苦。“现在,有些年轻同事会觉得当老师特别辛苦,其实哪里辛苦,比我那6年轻松多了。”兰昕说。

后来,兰昕又陆续去了金鹅镇楼峰小学、隆昌市第一实验小学和内江市第十小学校,在这期间,她开始不断地上公开课,在专业上迅速成长和潜心积淀。

2016年,兰昕来到了大南街小学。在这里的3年,兰昕觉得自己实现了职业蝶变。变化的外力,来自大南街小学的磨课团队。磨课团队中有学校校长、教导处主任、教研组长以及各学科的优秀骨干教师。每当学校有教师要上公开课时,“磨课团队”就会为他提供全程指导,陪老师反复打磨课堂。

2017年,兰昕要参加一次省级科学课竞赛活动,在反复试讲修改的过程中,兰昕硬生生地被“磨”哭了。2018年,兰昕参加“整本书阅读”的课堂展示活动,校长李霞把她拉到自己的办公室,拿出零食,一对一地跟她磨课。兰昕形容那个情景:“就像教练和孩子一样,一句一句地听我讲课。”

磨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收获也是丰厚的。兰昕先后代表内江市参加了三次省级公开课展示获得了二等奖,还有专业上的成长和同事间的友谊,“每一次磨课都是一次扎实的教研活动,不仅是一种锻炼,更是一种提升。上公开课时,我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只不过是团队把你推向了最高处,这种感觉很幸福。”

兰昕说:“我今年44岁了,其他人在这个年纪,状态多少会有点松懈,我没有。根源在哪儿,就是这个专业团队的磨炼。”

老师是专业的”

从内江回到隆昌时,兰昕觉得:“回到家乡,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工作,我积累了那么多教学经验和班级管理经验,可以放手去干了。”她这样认为,也这样实践着。

刚刚接手一年级时,兰昕对学生家长的期望值很高。“这些家长的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他们是年轻的一代,接受的教育也比我先进很多。”兰昕说,她以为新一代的家长会有一定的家庭教育知识储备,知道如何和孩子相处。然而,现实“教育”了她。

一次,兰昕布置了一项亲子作业:自定主题,陪伴孩子一个下午。活动后,兰昕采访学生,爸爸妈妈和你们一起做什么了呀?学生说,一家人一起去了隆昌市的某个景区,买了零食,找了一片草地坐着。兰昕问:“爸爸妈妈做什么了呢?”学生说:“他们和朋友聊天,看手机。”

兰昕意识到,家长对陪伴的认知仍然是比较初级的,他们不知道能和孩子一起干什么。于是,兰昕通过家长会和家校微信群,告诉家长什么样的陪伴才是有效的,才是高质量的。家长对她说:“兰老师,你干脆规定我们每周做什么吧!”

于是,兰昕开始为家长设计一些常态化的亲子活动,由她为家长提供详细的活动规划,周五提前确定主题,周末时班级里的家庭分为9个小组活动,每个家庭小组还起了名字,有的叫“银孔雀”,有的叫“梦之翼”,都蕴含着孩子们的创意。兰昕认为,这样的组合方式既让班级活动分散到了家庭中,方便组织,又有利于家庭间互相学习、孩子间互相帮助。

一个学期兰昕会规划大概15次活动,比如春季带孩子出去看花草树木的生长,去乡下玩泥巴、放风筝,去菜市场捡垃圾,把捡到的果蔬垃圾制作成酵素。……这些活动深受家长和孩子欢迎。以前,学生都说:“和爸妈一起出去玩,一点儿意思都没有。”因为一个家庭出去玩,成人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到孩子身上,孩子玩得很拘束,而家长会过分紧张。比如爬树,爷爷奶奶就会吼:“快下来,快下来,裤子要弄破了,要被扎到。”几个家庭一起,孩子和孩子玩,就会自由很多。家长们也玩得很尽兴,一个家长这样说:“兰老师,你让我们重新经历了一次童年。”

学生郭飞粤,爸爸平常在建筑工地上工作,因为忙碌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因为愧疚,就通过物质满足来补偿孩子,却缺乏高质量的陪伴。自从参与了兰昕组织的家庭活动,郭飞粤开心地说:“现在爸爸陪我玩的时间变多了。”还有学生自豪地告诉兰昕:“现在一起玩的时候,都是我教妈妈,不是妈妈教我。”

兰昕说:“家长和学生一样,不会的事情就要老师去培养他、训练他。关于教育,我们老师是专业的,要去启蒙家长、引导家长、帮助家长、促进家长。”

虽然兰昕把自己定位成专业的引导者,但她和家长交流时的态度却是谦逊、友好的。每次和家长交代事情时,兰昕都会以半开玩笑半恳求的方式说:“拜托了,拜托了!”家长就会很客气地表示:“兰老师,你说得我都不好意思了,本来就是我们该做的事情。”兰昕就调侃地回答:“不错,不错,家长学得快,学得好,相信你会做得更好。”

语文和生活息息相关

对家长,兰昕有方法、有策略,对教学,兰昕有经验、有创意。

一年级,学生刚刚学完拼音,但书面表达还不流畅。课间,兰昕发现小孩子有空就喜欢画画。她就想到,可以把小孩子最感兴趣的事和最有难度的学习结合起来,于是,她开发了“低段少儿绘画日记”,让学生把有趣的事画下来,再配上文字,家长也可以写一段话。在一篇日记中,家长王芳写了这样一段话:“第一次‘绘画日记’,为了让孩子更感兴趣,引导为主,共同思考,绘图、编文、书写,至少孩子说:‘好玩,安逸!’希望他能一直喜欢下去,爱上创作,爱上语文!”

第一次校外活动,兰昕组织家长带孩子亲近大自然,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一篇绘画日记。日记交上来后,兰昕发现有些表达很成人化,一些家长向兰昕反映:“小孩子写的都是口水话,一点都要不得,我帮他改了好多。”兰昕十分“无语”,阻止家长,她说:“要保护孩子的童真。”之后,学生交上来的习作很有意思,比如一个孩子写自己把可乐打翻了,写道:“哈哈,草地也想喝我的可乐。”还有自然课上,学生观察泡豆子,写道:“我泡的豆子皮都裂开了,像一个婴儿被脱得光光的,露出了光屁股。”

“家长改过的作文,会用一些修辞手法,立意也很好,但失去了孩子的本真。”兰昕说。

兰昕2.jpg

兰昕不仅鼓励学生自由地写作,也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勇于表达。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时,兰昕就会转变提问方式,问学生:“你今天犯错了吗?”学生听到这句话,就敢举手了,一旦回答错了,兰昕就会说:“你看,你今天赚到了,老师专门帮你纠正问题。”在她的鼓励下,班里学生十分活泼,“其他老师在我们班上公开课时,都有‘hold’不住的现象。”兰昕说。

其实,孩子们是特别会表达爱的群体。去年教师节,兰昕去西昌出差,走的时候,学生特意给她写了一张纸条:“老师,请注意安全,我们会想你。”回来的时候,学生还仿照刚刚学过的两首古诗,给兰昕写了两首欢迎的打油诗。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兰昕认同叶圣陶的那句话:“语文和生活息息相关。”也因此,她发动家长春天带孩子出去放风筝、观察蝌蚪;秋天去看落叶、赏桂花,把这些都作为作文的素材。她说:“用语文老师的眼睛去看世界,生活处处都是素材。”“把写作换成记录,换一个说法,学生就会开开心心地接受。”

在兰昕组织的活动中,有一项十分特别:换季的时候,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整理衣柜、书架。活动的灵感来自兰昕自己的生活,她说:“生活自理能力既是一种个人的生存能力,也是一种与人共处时给予他人幸福的能力。”所以,兰昕认为,这种能力应该从小培养,让学生学会做饭、学会整理,也就具备了给予他人幸福的能力。一些家长把整理时的照片发到了朋友圈,其他老师看到后,夸兰昕:“兰老师,你整得好好哦!”

说到这里,一直笑眯眯的兰昕话锋一转,严肃起来:“选择教书这个行业就要承担起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果一个人无法独立生存,又如何能担当社会责任?”

兰昕来自教育世家,很多亲人都是教师,她早早确立了当老师的职业理想。教了23年书后,她对这份职业的热爱仍未被时间磨损半分,并且还在努力提升和不断创新,原因或许在她的这句话里:“教书可以让我做自己,还可以教学生做自己。”


编辑/一审: 郭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