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语文教学,如何做到“深度学习”?

教育导报网>教研 2020-02-27 17:02

摄影图片:红彤彤的春天  苗青摄.jpg

作者:董雪梅/上海市临港实验中学  摄影:苗青

在“停课不停学”的背景下,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网课”热,老师们纷纷戏称自己成了“十八线”主播。因为是新事物的诞生,所以网上各种段子都有。

如:有老师上网课开了美颜,中年大叔瞬间变成小鲜肉;有老师上网课没开麦克风,学生听不见老师在讲什么;有老师为了上网课,买了很多装备,白板、电脑、摄影、摄像等,一应俱全。有老师的家庭隐私无意间被曝光。有学生课上闷着不说,下课给老师送一万朵花。有家长忙着购买打印机,家电市场的打印设备一度脱销,连“样品机”都被抢购一空。

这种特殊时期的过渡和适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开放性教学”和“线上线下互动教学”,将会是以后“教与学”的发展趋势。

北京景山学校语文学科周群老师这么看“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资源未经整合,资源只是资源;网络资源再庞大再海量,也只是普通的资源。教学中使用的资源必须经过课程设计者的整合与加工,建立内在的逻辑,方可称为教学资源。这个资源必须有较为清晰的‘边界’,也要考虑体量上有限制,别超负荷,要保底;但也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足量的资源。”

我从中得到了一点启发:我们不仅要拥有资源,还要整合资源;不仅要整合资源,还要开发资源;不仅要开发资源,还要创造资源;不仅要创造资源,还要生成资源。老师的“教”引领学生的“学”,使学生在这个特殊的假期,在网络学习的环境下,能够学有所长,学有所获。能够培养自我规划、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互学互鉴、互启互发的学习状态,在语文学科的“深度学习”上,能够有新的体验和新的收获。

线上语文学习活动怎么开展?是不是一本书、一张纸、一支笔,沿用“听说读写”的传统教学模式?能不能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变狭隘的教学为广义的教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能不能把“老师教,学生学”翻转成“老师引,学生学”?能不能把简单机械的语文学习,转变成有逻辑、有思维、有力量的“深度学习”?

一、老师的方案设计,让“深度学习”有了改的可能

从2020年2月17日开始,本人做了一点“教与学”的尝试。从项目推进来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互学互鉴”的效果日益显现,“深度学习”的状态日趋明显。

20200217语文学习要求:

1、结合PPT,温故而知新《送东阳马生序》。

2、完成《送东阳马生序》1、2两段的默写、批改、订正。

20200218语文学习要求:

1、结合PPT,了解《儒林外史》;

2、结合原著,学习《儒林外史》的部分章节;

3、完成《儒林外史》的综合性作业:制作一份阅读小报,内容包括作者简介、作品介绍、人物故事、人物形象、人物插图、作品理解等。

20200219语文学习要求:

1、结合PPT,学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2、背诵《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并默写、批改、订正。

3、迁移阅读《山坡羊•骊山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0200220语文学习要求:

1、结合PPT,了解《简爱》;

2、结合原著,学习《简爱》的部分章节;

3、完成《简爱》的综合性作业:制作一份阅读小报,内容包括作者简介、作品介绍、人物故事、人物形象、人物插图、作品理解等。

老师给学生的“深度学习”搭建“阅读支架”。“语文阅读”读什么?怎么读?为什么读?如果老师不做任何引导的话,学生读得很盲目,可能是字词积累,可能是了解情节,可能是人物印象。这样的阅读收效甚微,也没有兴趣可言。但这些对于语文的“深度学习”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文学作品,不仅要了解“人物、情节、环境”等阅读要素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还要了解作家作品的创作背景或写作风格,了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把握作者情感与人物塑造之间的联系等。在阅读的过程中,尝试着与文本交流、与人物对话、与时空对接,把作品放在时代背景、创作背景中去解读,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人生阅历进行分析,联系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和阅读积累去领悟文字背后的思想、情感、精神和哲理。语文阅读就会有“深度学习”的真体验与真感受。

用阅读小报的方式去呈现,是因为学习评价的方式有很多,目前网上学习交流的方式不一而足。用阅读小报可以变“无形”为“有形”,变“无声”为“有声”,在图文并茂、形态各异中,使内在的阅读通过显性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且可以互相交流,取长补短。甚至在读完一遍之后,还可以有两遍、三遍的复读与领悟。

二、学生的互动参与,让“深度学习”有了量的积累

以《简·爱》阅读为例,谈谈学生在“深度学习”中的体验与收获。

(一)内容选择,体现“深度学习”

以傅同学的“内容选择”为例,说说她对“深度学习”的理解。

傅:第一次看《简爱》的时候没有深入思考;这次做“阅读小报”之前回顾了书的内容,茅塞顿开,对书中人物有了新的见解。

傅:所以我觉得“深度学习”首先是要加以理解和思考,也可以适当地结合他人的观点,哪怕意见相左。还有就是,学习的时候要专心,做到自律。

董:有自己的见解,不人云亦云,就是“深度学习”的典范!

(二)形式创意,展示“深度学习”

以闵同学的“形式创意”为例,说说她对“图文并茂”的理解。

闵:用文字做素描,是为了让人物变得更具象,同时这个形式比较新颖。

董:还能多说几句吗?比如说,简爱在你眼中是个怎样的人?她的创意肖像画灵感来源于什么?

闵:这幅画是简爱经典的侧面照。简爱质朴、坚强,面对困难自信、执着。

(三)图外有图,外化“深度学习”

董:以曾同学的“图外有图”为例,说说她对“生命成长”的理解。

曾:《简爱》是一本描述一位女性生命成长过程的名著。我从中体会到了,生命的成长在于自立,不再依赖他人。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于现在的我来说,尚未能够触及。把它与我的生活与学习相结合,便有了另一种理解。在学习上,“生命成长”是从艰难地在他人引导下学习知识,到懂得自觉地温故而知新,并有了探索新知的渴望并懂得自学。在生活上,是与“外力”关系的交互变化过程。曾以为“外力”是阻力,但逐渐与其和解了,它摇身变为牵引力。更进一步的,是有自身的“力”和“外力”共同推进。我认为,实现了“内力”和“外力”的融合与推进,生命才得以完全绽放,褪去懵懂,获得成熟。

董:你的悟性和灵气,总是能自我超越眼前的纠结与困顿。为你点赞!

(四)个人理解,蕴含“深度学习”

以周同学的“个人理解”为例,说说她对“文本阅读”的理解。

《简•爱》文本阅读理解

周紫依

不幸的童年给了简爱倔强要强的性格,但也给了她敏感自卑的特质。她追求平等,追求自由,渴望家庭的温暖,渴望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安身之处。我总不大喜欢小时候的爱小姐,怎么讲,她总是太尖锐了。

简爱是那个骄傲得近乎倔强,甚至是骨头里固执的存在,浑身上下的刺尖,让她在某种程度上以玫瑰的方式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印象最深的部分是桑菲尔德庄园,这个时期的爱小姐对自我的存在切切实实的肯定,她热烈地投身于爱的洪流。有人说,她总觉得爱小姐对待一切都像爱情一样,太极端了。我亦觉如此,爱小姐是个理想主义者,有时幻想着最美好的图景,然而内心深处的自卑又让她不住地去打破这座城堡。

全书最出名的部分,应该就是简爱对罗切斯特的拒绝:“你以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爱笑,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了吗?”

婚礼背景被揭穿,爱小姐离开了她深爱的罗切斯特先生,来到圣约翰家,很多人会忽略,但我觉得,这是爱小姐成长的经历中非常重要的一段。在这里,爱小姐才认清自己的处境,她身上,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察觉到,总有一种阶级上的傲气。然而,当我看到她情愿在乡村学校教书时,我感觉她变得柔和起来,她开始明白玫瑰不仅生而以浑身带刺的方式存在,而是因为想为世间绽出一朵美丽的花而存在。她与圣约翰的两位姐妹交流,玩耍,这时候的爱小姐和其他任何同样身份的小姐一样,风趣,有才气,待人温和而真诚。我觉得这段时光,给予她极大的温情,这一段乡村生活改变了她,使她变成了一个能对别人给予,有能力温暖他人的完整的自我。

愿自己也可以拥有简爱的坚强,勇敢的面对未知的挑战,经历过在惠特克劳斯镇的饥饿与严寒,开始新生活也不是那么困难。

董:我只想要一根草,而你给了我一片草原。谢谢你不断给人带来温暖与惊喜!

(五)构图创意,再现“深度学习”

以祝同学的“构图创意”为例,说说他对“人中有人”的理解。

祝:《简爱》的写作背景是20世纪,当时正处于男女不平等的不公正社会,简爱是一个对于这种社会背景的反抗者,追求独立和公正,以及男女主角消除内心的禁锢和偏见的精神。

祝:这是个人理解,不知道对不对。

董:因为亮点除了“思维导图”的结构设计外,还有“人中有人”的画面设计,所以别有一番意蕴在心头。特别棒的一份阅读小报!

三、家长的思维介入,让“深度学习”有了质的提升

(一)家长思维,引导“家校合作”中的思维互补

刘爸爸:董老师您好,不好意思这么晚打扰,今天在督促刘同学背书时遇到个问题,向您请教一下:《湖心亭看雪》一文是张岱先生的小品文中的精品之作,确实堪称古今描写西湖“最漂亮的文章”了。其中作者去看雪的时间我有点困惑:课本解释是晚上8时许。按课本解释“更定”就是“定更”,而“定更”就是旧时每晚8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但文中景观描写: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请问:古时晚8点,没有灯光,能看到远景中的山、天、云、亭吗?所以我在读此文时一直确信是清晨黎明时分,就此我还和儿子争执起来。事后我查看了课本,也上网进行了查找。在“瑞文网”上有一篇文章支持了我的看法,我俩各持一方,请您裁决。

刘爸爸:纯属喜爱所以求证。

董:我们理解古时从一更开始晚间计时,即“7—9”为初更,也就是更定,其次为二更、三更(半夜)等。

您结合“生活”,觉得应该看不清楚,结合“考证”,觉得应是黎明时分。

我是这么想的,古人有“囊萤映雪”之说,借着雪光或炉火,能看到的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而不是清晰的全貌。

结尾说,“莫说相公痴”,“痴”是着迷的意思,张岱入夜时分去湖心亭看雪,以为是一人孤独前往,却有金陵人也在,借此来寄托故国之思。

或者说,人在境中,景在心中。对古诗文的理解,有时要看意境,或揣摩人物心境,而不一定完全遵照客观事实。

一点浅见,与您探讨。

刘爸爸:董老师好早啊,您的解答言之有理,而“痴情”说更为可信,多谢及时详解。

(二)家长行动,引导“家校合作”中的内容补充

曾爸爸推荐了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黄灵庚教授发表在《中华读书报》上的《〈送东阳马生序〉释疑》。

附:原文中疑问部分的内容

《送东阳马生序》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以后(《初中语文》九年级课本下册),宋濂的勤学故事,广为流传,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励志经典。但是,我们解读这篇文章中,认为仍有问题需要深入探究。

一、“从师”的“师”是吴莱:“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履,行深山巨谷中”,这个“师”是谁?他为何居住在“深山巨谷中”?

二、“逆旅”在诸暨:“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縕袍弊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课文注释说:“寓逆旅,主人日再食: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逆旅,旅店。”这条注释表面看,似无疑义。若进一步发问:这“逆旅”是哪儿的“旅店”?是在深山吗?当时的深山也有旅店吗?

三、“马生君则”其人:“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这个“马生”是谁?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朝京师”及写作时间:“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譔长书以爲贽,辞甚畅达”。课文注说:“朝京师,这里指退休后进京朝见皇帝。”宋濂退休后为什么还要进京朝见皇帝?

学生在家长的“深度学习”内容推荐中,能够更广博地学习,深入地思考,把知识当作养料,把习得内化成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老师的创生推进,让“深度学习”有了变的必然

(一)老师的方案设计

1、开放性设计

在校学习时,我们通常是以老师备课和授课,学生反馈和练习的方式进行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烦。这种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与发展。如今,网上教学的最大优势是整合网络资源,以一种开放的态势进行“大语文”的学习。学生的知识面宽、有选择的自由、有表达的个性,这些都能使语文学习变得有趣、有味、有内涵。

2、预设型设计

老师在设计阅读活动的时候,只是起到一个阅读导向的作用,至于读什么、怎么读、用什么方式来呈现,由学生自主选择。因为老师给了学生阅读的自由,所以,学生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自己擅长表达的,或在比较阅读中有不同认识的,都会以超出老师预设的空间进行自主的发挥,达到生成性阅读的良好效果。

3、活动性设计

阅读是一项活动。它不同于学校里的朗读、听读、分角色读,那样的读,更注重形式。而在家阅读,它更接近于自由读,可以诵读、可以默读、可以表演读,总之,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现文本内容,感受语言文字的张力和魅力。

(二)老师的活动推进

1、及时发现亮点

在读《简爱》的过程中,我最先注意到学生在阅读小报的形式上的变化,由原来的文字书写,变成图文并茂,再到电子小报制作,发挥聪明才智,不断更新迭代。然后关注阅读小报的内容,发现有些孩子的形式创意或内容理解,极具个人特色,就及时把它转发在班级群里,供同学之间互学互鉴。

2、及时捕捉契机

当班级群里出现有的学生在“阅读小报”上有自己的“个人理解”,以及“洋洋洒洒”的语言文字表达的时候,抓住教育教学的契机,老师先仔细阅读文字背后的讯息,再引导学生去深入领会、细致表达,此时的“同伴教育”成了很好的学习资源。

3、及时推广经验

由于书写小报耗时耗力,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和技术手段,进行深度思考、排版设计、创意表达,让人物、事件、理解、表达融合在一起,既体现了学科之间的综合融通,又体现了学生领导力的锻炼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教师的理念提升

1、深度学习的概念

“深度学习”,是指人类的认知过程逐层进行,逐步抽象。具体表现在:人类层次化地组织思想和概念,先学习简单的概念,然后用他们去表示更抽象的概念,将任务分解成多个抽象层次去处理。对于深度学习来说,其思想就是对信息堆叠多个层,也就是说这一层的输出作为下一层的输入。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实现对输入信息进行分级表达了。这次阅读活动中,学生的形式创意和个人理解,正是体现了“深度学习”的典型特征。

2、寒假作业的功能

寒假的学习与生活,是建立在学生课外学习基础上的自主发展。从需要论的角度出发,它更多地满足了个体的生理休息需要,心理调整需要和精神独立需要。当寒假遇上阅读,是学生放假期间最好的精神补给方式,慢条斯理地读、有滋有味地读、旁若无人地读,读出感情,读出理性,读出意蕴。

3、主体参与的意识

在阅读的过程中,只有主体参与,才有深度阅读。在认真读、仔细读、深入读中,发现端倪,发挥想象力,发展对事物的认识,建立起对人的内心的理解,和对生命的人文关怀。在情感体验和情绪释放中,找到情感共鸣和心理抚慰,得到感性的认同和理性的升华。

4、思维品质的形成

学习是为了知识的积淀,为了综合素养的提高,更是为了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在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发展中,有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以阅读促进思考,在阅读中积累生活经验、拓宽人生阅历,让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思维的品质不断得以提升。

综上所述,设计“一项创意活动”,撬起“整个寒假生活”,在阅读中体会阅读之趣、阅读之意和阅读之情,在“深度学习”中领悟生活、生命、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与文本交流,与人物对话,与时空对接,思接千载,联通古今,做一个“有温度、有情趣、有智慧”的人。



编辑/一审: 夏应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