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问:“为什么其他人‘宅家’,爸爸/妈妈却要出门”时,他们这样说、这样做——

教育导报网>家教 2020-03-16 21:35

编者按:

距离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这一个多月里,为抗击疫情,医护工作者、民警、志愿者纷纷坚守在一线,没有一天休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让孩子明白每个人身上的责任与担当,他们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近日,记者采访了3名奋战在一线的家长,当孩子问:“为什么其他人都宅在家里,你却要出门”时,他们这样说、这样做——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第三批援鄂抗疫医疗队队员胡琳:

对我和孩子来说,都是一次成长

来武汉的这一个月里,胡琳经历了2月飘雪,也看了武汉的樱花盛开。这座城市像是按下了暂停键,街上偶尔有车辆驶过,对她来说都是风景。夜幕降临,忙碌了一天的她拿起手机,看见女儿发来的微信,满屏的“我想你”,点开对话框,还会落下星星……

WechatIMG5 1.jpeg

胡琳和同事在武汉一线抗疫

“从没有和孩子分开这么久”

胡琳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护士,工作已有17年。2020年初,疫情突袭武汉,她首批报名支援武汉,并成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第三批援鄂抗疫医疗队的队员。

2月7日,她出发前往武汉时,新冠肺炎疫情正严重,确诊、疑似病例大规模爆发,成都也有许多被感染的医护人员。为了让家人、女儿宽心,胡琳故作轻松地笑着说:“我们一定会安全回家!”女儿鼓励她:“妈妈要加油,早点回来。”胡琳不敢看家人的眼睛,转身上了车。

胡琳被分配至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24病区,带组一共5个护理人。到达医院后没有一点缓冲时间,就进入轮班制。胡琳第一个班是下午4点至晚上8点,穿上厚重的防护服,每说一句话,就要喘一大口气。第二天,原单位护理人员全部撤离,去到其他病区工作,胡琳作为护理组长,带着组员正式接管病区,开展救治工作。

“我和孩子从来没有分开这么久。”胡琳告诉记者,虽然想念女儿,但距离和时间却让她感受到女儿的变化。

出发时,女儿一直在为她加油打气,没露出一点不舍的神色。可当她到达武汉后,只要一通电话或者视频,女儿就会问东问西,关心她吃什么、睡在哪儿,口罩、防护服、酒精够不够用。女儿还每天通过电视、网络时刻关注着湖北的情况,那时正是确诊病例暴增的阶段,人数每增加1000,女儿的焦虑就多一分。

为了缓解孩子的担心,胡琳和女儿视频时,都会让她看看看单位准备了哪些物资,她希望这样可以缓解女儿的担心。

距离,让这对母女更懂得表达感情,以前不常发信息的两个人,如今变成“聊友”。一次,胡琳打开微信,看到孩子发来满屏的“我想你”,屏幕上落下星星,她心里感动极了。“三·八”节这天一大早,她也收到女儿的祝福短信。

“女儿今年小升初,我却不能陪在她身边,有些愧疚。”谈起女儿,胡琳的声音有些哽咽,“不过她离开我之后,反而独立起来。”这方面,胡琳又感到欣慰。

她告诉记者,由于先生这段期间也在航空公司忙碌,女儿只好暂时放在外婆家。女儿每天按时上网课,还自己定了一个作息表发给胡琳看,让妈妈知道自己每天在忙什么。“这一离开,才恍然发现女儿早已长大了。”胡琳休息时,常常握着手机,反复读女儿发来的微信,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关心和支持。

WechatIMG4.jpeg

普通的日常,也让女儿骄傲

胡琳的女儿以后想当医生,母女也经常分享工作日常,有的惊心动魄,有的温暖有爱。

刚到武汉时,胡琳负责的是24病区,属于重症区,每天的工作如同打仗。这边安慰着刚失去家人的亲属,那边同事就因为防护服缺氧而头晕胸闷,瘫坐在椅子上哭泣。胡琳想给小姑娘擦眼泪,可防护装备严密,让她无从下手。还没走出心疼年轻人的情绪,另一边重症病人就氧压不稳,病情恶化。

“新冠肺炎重症病人需要高浓度氧,但我们所在楼层是普通病房临时改造的重症病房,设备还在完善中,一些病人不能从中心供氧,只能使用无创呼吸机,连接氧气瓶。当氧气浓度较低时,病人就会出现氧压不稳的症状。”胡琳说。

病人的儿子看见亲人生命垂危,情绪失控,一把扯下口罩,不顾感染病毒的风险,操着武汉话指责医护人员。病人因呼吸不畅,也扯下呼吸机,大口喘气。“这些行为都非常危险。”胡琳说。情急之下,胡琳立刻给病人用中心控氧,用简易呼吸球囊面罩鼓肺通气,看着心电监护仪上氧饱和度从60%窜到98%,医护人员和亲属都慢慢松了一口气。病人家属情绪稳定后,也及时向护士道歉。“这些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很普通的日常,但女儿就觉得‘妈妈好了不起’。”胡琳说。

最让母女开心的,是病人康复出院的时候。胡琳所负责的两层楼收治的都是中老年人,不仅有新冠肺炎病人,还有其他病症的病人,这些病人都独自在这里接受隔离治疗。工作之余,胡琳和其他医护工作者总会陪他们唠唠家常,听他们说说话,希望尽量满足病人的精神和生活需求。

病人也将医护工作者的付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一位爱剪纸的阿婆,临出院前专门为华西医疗队送上了一份精美剪纸,上面还写着“逆境前行,大爱无疆”,表达对医护工作者的感激之情。阿婆还专门给胡琳剪了小老鼠、福娃等剪纸,可爱极了。

“可惜这些东西,都不能带出隔离区。”胡琳遗憾地说。她将这些小物件都用手机拍了下来,存档留念,也发给女儿,分享喜悦。

前不久,胡琳因23病区收治越来越多的重症病人,从24病区转至23病区负责。刚到病区,还没喘口气,两台ECOM就通通上线,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建立中心静脉通路、CRRT……等到下班时,她才发现外层鞋子都不知何时磨破了,防护服里面的洗手衣也早已湿透,背心一片冰凉,脸上布满口罩的压痕……

工作虽然辛苦,但胡琳不希望别人称他们为英雄。“我们也会恐惧、担心、焦虑、害怕,可治病救人就是我们的职责,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工作而已。”她说,经过这一个月高强度的工作,此次赴武汉支援的同事现在都是临床一把好手。胡琳认为,这次疫情对于她和女儿来说都是一次宝贵的经历,两人在这期间都成长了许多。

记者采访的前一天,胡琳刚写完她准备提交的援鄂感悟,她看着女儿发来的微信“我想你”,发现自己也想家了。胡琳望向窗外,天空正下着淅淅沥沥的雨,是春雨。武汉街道上无人无车,只剩下寂静的深夜。她希望这座按下暂停键的城市,能早日恢复生机。她相信,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冬天总会过去,春天总会来临。


成都市公安局郫都区分局督查民警赵磊:

挨家排查 每天面对300人左右

成都市高新区西芯小学一年级家长赵磊从大年初一开始到现在还没有正常休息过,作为督查民警,疫情爆发后,他负责督查各个防疫点,并挨家挨户排查外来人口,摸清情况,确保每个小区的卫生安全。

WechatIMG6.jpeg

赵磊挨家挨户排查人员情况

一开始,儿子赵梓言还不懂为什么已经过年了,爸爸还每天早出晚归。赵磊就和孩子科普:“爸爸是为了防止疫情扩散,要去工作。”孩子还小,不太清楚工作的危险性,只能懵懂地点点头。

赵磊担心万一自己感染病毒,回家传染孩子和妻子,所以一接到复工通知,他就决定先在单位住。“当时没想到疫情会持续这么久的时间。”赵磊说。过了几天,见疫情没有好转之势,他还是回了家。不过每天进门前,他都会在单位进行消毒,换下工作服,进门后洗手、洗澡,才敢与家人接触。

“疫情情况不明朗时,也会担心和焦虑。”赵磊告诉记者,一开始,防疫工作力度很大,刚好是过年期间,犀浦镇有许多外来返乡人口,数据非常庞大,需要排查的人口很多。工作时虽配有护目镜、口罩、手套,但心里还是有些害怕。随着情况逐渐明朗,政府措施有力,现在心情就没有那么紧张了。“只要做好自我防护,感染的几率是很小的。”赵磊说。

直至今天,赵磊依然奋战在防疫一线。每天排查100多户,直接面对200—300人。“这是我的工作,作为党员,这个时候必须顶上。”赵磊说,等以后孩子长大了,和他讲起这段经历,希望对想当医生的儿子有激励作用,让他知道,每份工作都有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医生如此,民警亦如此。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赖映燕:

希望孩子对医生这个职业有更深刻的认识

春节的前两天,疫情逐渐严重时,成都市高新区西芯小学家长赖映燕出于职业敏感性,立刻取消和家人回老家过年的计划,留在成都待命。没多久,武汉封城。赖映燕工作的单位也通知各科室做好准备工作,万一疫情蔓延到成都,大家要打有准备之仗。

赖映燕在ICU工作多年,她知道,一旦成都有了疫情,ICU肯定是重灾区。于是,她在网上找各种跟疫情相关的资料,让科室人员反复学习,并一再确认护目镜、防护服是否到位,如果物资不够,大家该如何开展救治工作。

同时,赖映燕还第一时间报名申请去武汉支援。“我是医学专业,这个专业本身就具有特殊性,救死扶伤是天职。我们不是去当英雄,而是去做我们擅长的、专业的事情。”她说。

遗憾的是,由于医院的考量安排,需要留一部分有经验的医护工作者原地待命,赖映燕没有去成武汉,但她依然心系疫区,时刻关注着湖北的情况,经常被武汉医护工作者的坚持感动落泪。

“N95口罩戴1个小时就会非常难受,抢救病人需要快跑,做心肺复苏,这些动作容易令人缺氧。可疫区的医护人员一戴就是6个小时、8个小时,太辛苦了。”赖映燕想到自己也有同事在武汉支援,深深敬佩。

“我非常理解医护人员想要救人的心理。重症医学科的医生、护士,职责就是把患者从死神手里抢过来。”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赖映燕所在的科室就收治了许多因地震而受伤的患者,“面对生命,我们近全科室之力都想抢救回来。”她希望,大家通过这次疫情,会对重症医学科(ICU)有更深入的认识。

“很多人以为ICU离死亡很近,很恐怖,所以不愿了解。其实我们抢救过来的病人非常多,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都会和死神搏一把。”她说。

赖映燕也因此有些遗憾,儿子第一次来ICU,看到这里有的医生在抢救病人,有的医生在推着车奔跑,有些吃不消。从那以后,每次赖映燕让儿子来办公室玩,儿子都说在外面等她。

赖映燕希望,通过这次疫情,儿子会对她的工作有更多的了解。“我希望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让他能通过这些事情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赖映燕说。

(记者 吴宇婷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一审: 周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