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让学校不再“遥远”

教育导报网>新闻 2021-01-11 16:13

寄宿制,让学校不再“遥远”

——全省民族地区寄宿制规模办学现场调研交流会侧记

本报记者 何文鑫 文/图

新建的宿舍大楼,整洁舒适的宿舍,亮丽的食堂,以及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这是呈现在参观者眼前的凉山州寄宿制学校的全新面貌。

民族地区山高谷深、道路崎岖,学生上学路途远、耗时久、也不安全,甚至影响入学率。寄宿制不但有效解决了这一教育难题,还使民族地区学校有了更多办学空间和时间,开启特色化办学之路。

1月6-8日,全省民族地区寄宿制规模办学现场调研交流会在凉山州举行。参会代表走进普格县、宁南县部分寄宿制学校参观,并在会上分享了寄宿制学校建设的经验,见证了民族地区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微信截图_20210111161653.png

宁南县民族初中学生宿舍

集中规模办寄宿制学校

益西其珍一家住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甘孜州新龙县友谊乡皮察村,由于家庭贫困,而且家离学校太远,父亲担心她上学安全和经费问题,于是便让她辍学了。

河口片区寄宿制学校老师得知这一情况后,来到益西其珍家,告知教育资助以及寄宿制学校的政策,帮助她重返学校。

这是现场会上,与会代表共同观看的一个教育小故事。

过去,人口分散、校点众多,办学条件差、办学效益低,资源配置效率低等难题,阻碍甘孜教育高质量发展,也直击着民族地区教育的痛点和难点。

为了让上学路不再遥远,2011年以来,甘孜州因势利导,高位推进“集中规模办学”。如今,规模集中寄宿制学校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20年底,全州各县(市)都已建成3至5所规模集中寄宿制学校,全州规模集中办学成效初见。

寄宿制办学集中了资金、设备、师资和管理,让边远农牧区家长不再畏惧孩子上学路的艰辛,一举成为民族地区巩固“控辍保学”、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抓手。

在普格县五道箐乡中心校参观时,数学教师刘树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12年,兴箐小学和另一所村小并入五道箐乡中心校,有的学生家已临近西昌边界,如果每天回家,会耽搁几个小时在路上。如今学生在校住宿,不仅早晚都可以参加自习,每周回家还有爱心专车统一接送。

在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凉山州下大力气补短板,全力以赴改善弱项,累计投入学生宿舍建设资金20亿元,新建、维修改造学生宿舍共80万平方米,新增床位约17万个,同时构建起“纵向贯通、横向联通、各级各类学校全覆盖、集免、奖、助、贷、补多位一体”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上学路上,山高谷深不再是问题。完善的奖助体系,让学生在校食宿无忧。大凉山的辍学率一降再降,教育质量逐年提升。

微信截图_20210111161719.png

不仅住得下,更住得好

“是不是所有宿舍都是这样?”“这几天要降温,学生夜里冷怎么办?”走进宁南县民族初级中学学生宿舍后,参会代表十分关心学生在校是否住得好、吃得饱。

宁南县民族初级中学傍山而立,是一所新修建学校,设施设备齐全。“所有宿舍都一个样,干净、整洁。冷了,我们还会给学生提供毛毯。”得到宿舍管理员的回答后,大家感到很欣慰。

房子有了,学生住下来了。但能不能住得好,又成为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在管理上面临的“大考”。

宁南县健全“24 小时值班、校领导陪餐、食堂原材料验收、试尝留样”等十余项规章制度,保障学生安全。同时,推广“六六”管理模式,开展文明寝室创建评比、叠被子大赛,开设洗衣课,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提高自理能力。学生回家后,又通过“小手牵大手”影响他们的父母,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民族地区寄宿制均结合各地情况,探索多种管理模式。如峨边县的寄宿制实施“五五”管理模式,学校通过开展“五会、五化、五线、五洗、五查”管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北川县和平武县以压实主体责任的方式,强化寄宿制学校管理,由教体局领导分别包片,机关股室负责人包校,加大督查,将寄宿制学校管理作为衡量教育目标考核重要指标。北川县还为寄宿制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让生活老师成为学生的“代理爸爸”“代理妈妈”,引进丰富的心理游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在特色化办学中育人

音乐室内,学生乐队随着老师的吉他弹奏合拍放歌;图书室里,一些学生正从上万册图书中寻找自己所需的知识;操场上,天气虽然寒冷,仍抵挡不住足球队的训练热情。

参观寄宿制学校时,除了感叹民族地区学生住宿条件已大为改善,与会代表更被孩子们昂扬的精神所打动:“孩子们开心得就像是天天在过节一样。”

微信截图_20210111161702.png

宁南县竹寿镇中心小学开展大课间篮球操

管理跟上了,学校教育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普格县和宁南县的学校纷纷结合校情,走特色化办学道路,在活动中育人。

普格县民族中学坚持“五育”并举,除了日常校园卫生和宿舍整理外,还开展特色养殖活动,学校于2018年投入使用的养殖场如今能养200多头猪,学生平时按照班级领养猪,参与管理和养殖。

“今年欢度彝族年,吃的就是我们学生自己养的猪肉。”普格县民族中学校长介绍,平时为了丰富学生在校生活尤其是周末生活,学校开设了书法、篮球、音乐等社团活动。

宁南县竹寿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群山环抱,翠竹青青。学校便依托地域文化,彰显“竹”特色,学校编排了竹竿舞,让不同民族学生一起跳,促进他们相互了解。三峡白鹤滩学校依托学校布依族学生,开展布依艺术工作坊,学生们在此可以做扎染,熟知传统手工艺。

各学校还将学生阅读放在重要位置。普格县的五道箐乡中心校不但有图书室,还将阅读与就餐结合,学生餐桌旁就是成排的书架,方便取阅。宁南县民族初中有专门的阅读课,老师定期开展阅读检测。

在寄宿制学校建设推进中,凉山州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加强和改进寄宿制学校德育、劳育、食育等综合素质教育,并因地制宜,逐渐形成“一校一品,一校一特”寄宿制特色育人的态势。

在优化布局的同时,如何在学校文化建设和德育上下功夫,挖掘本土资源,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将工作重心从“硬件建设”向“质量提升”转变,办出特色,这是新时代民族地区寄宿制教育面临的新任务、新课题。此次现场会,凉山寄宿制学校正好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样本。


编辑/一审: 杜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