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孩子的现在与过去比”

教育导报网>教研 2021-01-25 16:24

——成都市石室小学《小学生学业发展增值性评价的实践探索》结题

微信截图_20210125162931.png

《教育导报》讯(梁童童 摄影报道)1月15日,历时5年,成都市石室小学承研的成都市“十三五”重点规划课题《小学生学业发展增值性评价的实践探索》顺利结题。结题鉴定会上,中国教育学会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办公室主任秦建平、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所长王真东、四川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李江源、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质监评估所所长卿子俊、武侯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汪翼等组成的专家评审组结合报告与材料,对课题进行了严格评鉴,经现场研讨、质询,同意该课题结题。

当日,以语数英三堂公开课、学生现场演讲等形式,石室小学直观展示了课题成果。之后,校长曾蓉将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的汇报,指出通过实施增殖性评价,学生的自主性增强、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学校的文化内涵深化。评审组肯定了课题的成果,肯定了其科学性、创新性和可推广性,同时指出,评价的实施机制和操作模型还需要进一步清晰和优化。

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方案首次提出了“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概念上,石室小学实施的增值性评价以学科成绩、知识体系、学科能力和学习态度为评价内容,以学生、教师、家长为评价主体,关注的是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的“进步”。这种评价方式是以构建学生终身学习意识为方向, 以个体为起点,追求“在自己的基础上发展”的增量。

曾蓉在发言中指出,有别于传统的以作业的对错、(某一次)考试成绩的高低为指标的片面评价方式,增值性评价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它不是对学习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而是结合每个孩子自身的情况,用自己的现在与自己的过去比。“这样,孩子的努力和进步就能得到肯定,他们积极参与学习的情感得到激发,从而就能获得未来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2015年至今,石室小学对“增值性评价”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四个学科为切入口,将评价内容具体化、系统化,形成了可操作可落实的《小学生学业发展增值性评价手册》;基于评价手册,进一步将增值性评价与日常课堂教学相结合,研发了《石室小学增值性课堂评价卡》用于日常教学。增值性评价由“单元评”、“阶段评”变为“课课评”,提高了学生自我评价的频率。

当学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理解各个指标的含义并将二者匹配成恰当的分数,成为了增值性评价有效实施的关键。石室小学数学课题组的老师们在2017年的一次调查中发现,对于《评价手册》,有不少学生不理解使用手册的原因、体会不到手册的作用,以及“我不太清楚自己的状况,所以写的分数可能会有些多或少”。同时,也有学生有“评价的次数太多,有些无味”“填写有难度”等想法。

基于调查发现的问题,数学组的老师们把研究重点放到了问题改进和课堂的落实、效益增强等方面。首先,开展了一系列研讨活动,让师生双方都明确了增值性评价的意义;其次,改进评价方式,选取与当堂学习的内容相适应的3~4条评价,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课堂小评(包括自评、师评、他评),让评价指标更有针对性、更易于学生理解;并且,将以往每月2~3次的系统评价改为基于课堂小评的每月1次,让月评更有据可循,更真实全面。

经过一个学期的落地探索,认为“评价对自己有帮助”的学生占比从31.4%上升到近96%。有学生表示:“评价使我更乐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我更加清楚地看见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数学组的老师们在报告中总结道,学生逐渐能够辨别和了解自己在学习内外的态度、目标、行为,自我觉察能力明显增强。

“评价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顽疾。”武侯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汪翼充分肯定了石室小学其增值性评价的探索之于推动教育改革的意义,认为石室小学把评价反馈到教学中,推动了持续改革深化,“不是简单的技术活,而是立足于‘人’的探索, 充满了教育味。”然而,汪翼还指出,在“增值”是指正常成长之外、由学校教育带来的效果的前提下,学校应怎样确保及体现其教育在学生“增值”中的比重?因而,不仅评价的实施机制需要进一步清晰,研究体系也需要不断地丰富和深化。

 


编辑/一审: 夏应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