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育人:关注生命成长的意义

教育导报网>教研 2023-05-30 15:37

——2023年四川省中小学劳动教育专题研讨活动侧记

《教育导报》记者 陈朝和 文/图

thumb_24477bb5-b8bd-4271-aeea-5813acd2a37a.png

   近日,以“创新课程教学、推进劳动育人”为主题的2023年四川省中小学劳动教育专题研讨活动在成都举办,来自我省各市(州)的劳动教育教研员和教师代表们齐聚成都市磨子桥小学分校,参观学校劳动教育成果展,聆听专家报告,观摩劳动教育课例,交流共享劳动教育智慧,研讨劳动课程教学,推进劳动育人走深走实。

聚焦育人:把握劳动课程意义

   “劳动对学生来说,对学校教育来说,它的育人基础和前提在何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杨颖东对教师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引发大家思考。从劳动教育的布局来看,如今的劳动教育开展至今已经拥有了教育政策与教学体系的落实落地,以及琳琅满目的校本教材与创新实践基地;从各地学校的推进来看,每个学校、各个市州面临的情况又十分不同,有的是场地缺乏问题、有的是师资匹配问题。在“准备充分”与“通往何处”的两种矛盾中,劳动教育如何实现破题?

   活动中,杨颍东带来主题为《劳动课程的育人逻辑与实现策略》的主旨报告。他认为,通过学校的劳动教育有没有真正地让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为了衡量和判断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标准。劳动课程育人要回归本质,把握育人逻辑。

   作为劳动教育教师,需要明白“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教育就是要建立劳动与人的存在(成长)的内在关联,就是要通过劳动教育实现人的身心存在状态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实现生命的充实和完善。”杨颖东说,“劳动课程育人的逻辑前提是建立劳动课程与人之存在的意义关系,即从学生成人、个体生命成长发展的角度来思考劳动课程对于学生生命成长的意义。”在他看来,所有学科包括劳动教育,一切育人的前提与基础要求教师找到学科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唯有如此,才会在课程中生长教育智慧,启发学生。

   在杨颖东看来,现阶段劳动课程育人存在“课程规划散乱无据、课程实施学科化和放养化并存、课程评价激励引导不足”三个现实问题。他认为,劳动不能仅仅指望劳动必修课,不能仅仅停留在劳动知识传授或者缺乏指导的放养式手工制作的堆叠,我们需要用劳动的眼光重新思考每个学科与劳动的内在关系,打通学科与劳动之间的通道,增强指向劳动素养的评价,丰富评价工具,重视评价中的学段要求和特征等。

   “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思考,不同劳动对不同学生如何能呈现出他们的个体天赋与才能,发现具体实践中学生表现出的生命力量。”杨颖东认为,劳动课程育人的根本方式是让学生经由劳动实践来确证自我和理解世界,进而真正进入世界、参与和改变世界,在此过程中实现自我改变和环境改变的一致性,即实现每个人的自我蜕变和不断成长。

thumb_e0e2c304-2e41-4e9d-afae-e06c118f04f9.png

研讨策略:分享劳动育人智慧

   从“稻田里的开学第一课”到“认识中医药劳动课”,泸州市纳溪区的劳动育人实践活动屡次受到全国关注和点赞。“劳动是社会的,劳动教育是开放的教育,近年来我区参加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学生已达40余万人次,社会效益与育人价值彰显。”泸州市纳溪区教体局副局长罗太林说。

   罗太林介绍,纳溪区作为国家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围绕“把教育办好,让教育好办”的发展思想持续推动劳动教育实践创新,构建起“一核一体两翼”开放性劳动教育实践体系,充分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着力培养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值得一提的是,纳溪区通过政府、学校、家长、社会四方联动协同初步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支持、家长参与的开放性劳动教育格局。在保障体系中,纳溪区财政每年安排132万元补助学校活动开展,对优秀基地进行奖补,借助研学政策,建立政府主导、家庭分担、学校补助、企业支持、社会捐赠的经费分担机制,让劳动教育资金有保障。

   从教研的角度而言,怎样构建起区域性的劳动教育教研生态圈?“成都市劳动教育体系建构的探索以队伍建设促进劳动教育开展专业化;以课程建设促进劳动教育活动开展系统化;以资源建设促进劳动教育开展信息化;以课题研究促进劳动教育开展规律化”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肖慧介绍。

   在成都市武侯区,该区教科院以“三课联动推进区域劳动教育纵深发展”,形成“全面统筹、院所引领、全域实施、有效评价”的劳动教育推进管理机制,以专兼职教研员中心组、种子教师和校外辅导员,协同组成区域劳动教育队伍,构建起目标统一、内容贯通、资源统整和贯穿式评价的“三课联动”课程体系,探索“综合化、协同化、创新化”课程实施样态,推动劳动育人真实效。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课程建设的落脚点。天府新区根据劳动教育学科特点,全力打造劳动方案规划课、劳动实践操作课、劳动交流汇报课以及劳动实践迁移课四种课型,每一种课型的课堂样态、教学环节都有鲜明的结构图。通过试点校分类研讨,集团校主题展示、区域教研统筹示范,实现了智慧共享。”天府新区教科院师培课程中心主任刘春琰谈到,在共享理念下,天府新区推进劳动教育创新实践,为优化劳动课程评价,天府新区围绕八大项目研制劳动素养评价标准,明确不同课程模块的课程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工具等,各学校区域标准基础上创新提出多样性评价方式。

thumb_f5c45918-5b1d-4f4f-a82e-a00ac40b1226.png

探索实践:拓展劳动育人价值

   清洗课桌如何成为一堂生动的劳动教育课?在2023年四川省中小学劳动教育专题研讨活动中,成都市龙江路小学武侯新城分校教师黄小雪带来了一堂劳动教育观摩课例——《“大花脸”变形记》。“同学们,打开你们桌上的百宝箱,拿出清洁工具和材料,跟老师一起给课桌‘洗洗脸’”黄小雪老师引导学生探索不同方法去清理大花脸上的不同污渍,“123小组请探索清洗油污和划痕的方法,456小组试着找到清洗马克笔和铅笔印的方法”。分组研究、分布练习,黄小雪老师一步步引导学生掌握清洗桌垫的技能,在动手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一堂简单的清洗桌面课,学生动手体会,劳动育人的功能也蕴藏其中。“这样的课程唤醒了学生劳动的内在自觉,黄小雪老师与学生耐心对话,一同探索,步步引导,激发了学生乐于劳动、会劳动的可能。”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劳动教育教研员李淑玲总结说。

   劳动实践不仅带来快乐,在成都市磨子桥小学分校的农场里,劳动实践创造幸福。“学校立足学生所需,创新劳动教育顶层设计和场地资源,基于劳动课程标准,创新‘五讲、四美、三勤’劳动教育校本实践,推动学科融合渗透,创新劳动教育共建模式。” 成都市磨子桥小学分校校长陈世连介绍。

    走进学校占地20余亩的“幸福农场”,学校紧扣粮食安全与节俭教育主题,根据校本课程《身边的五谷》系列实践课程手册,将“水稻、玉米、小麦、豆类、薯类”五大类主粮融入1-6年级孩子的种植体验活动中,同时根据时节配套种植瓜果蔬菜以及多种食用花卉和果树。“以生产劳动为切入口,通过课程融合、开展收获兑换等实践活动,丰富孩子们的种植体验,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劳动习惯和探究能力,农场也成为了师生及家长共同参与劳动体验,感受劳动幸福的场所。”陈世连说。

   实践探索,有时候就是一个想法的迸发。“2011年我担任校长不久后,当数学老师告诉我班里许多孩子因分不清公鸡与母鸡而把数学题做错时,当城里长大的老师也告诉我分不清麦苗和韭菜时,我们开启了劳动教育的探索” 乐山师范附属小学校长罗羿回忆道。

   对劳动常识的缺乏进行“破局”,学校开始了学生劳动能力调查,随着学校星空田园劳动实践基地的落成,学校开启了以项目化劳动课程建设“提质”,以劳动课程融合学科课程“深耕”,以家务劳动、社区共建“拓展”,不断推进学校劳动教育的创新实践。

   “如今,学校的每个孩子会在9月开学典礼上,收到由学校星空田园劳动基地出产的四两大米,学生和家长可以一起享用劳动成果。”罗羿说,学校把劳动机会真正的还给了学生,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体悟劳动带来的成长。    

编辑/一审: 夏应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