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风筝、观蚂蚁、建发酵池……这所农村学校的科学课不仅有趣,还“接地气”!

教育导报网>校园>中小学 2024-04-08 16:35

   《教育导报》记者 陈朝和 文/图

风筝节、飞纸飞机、实验比赛,喂蚂蚁、种芒果、养蚕……在成都市蒲江县复兴小学,科学教育走出课堂,与校园、家乡紧密结合,丰富的活动乐趣盎然,受到师生欢迎。

2447111806922

复兴小学是成都市蒲江县的一所农村学校,坐落田园,远眺雪山,学校宁静优美。学校规模不大,师生仅200余名,但学校却有着110多年的历史。早在2002年,学校科学考察特色小队就曾获得“全国少先队特色小队”称号。

“小学校坚持做大教育”“地理位置边缘但教育不边缘”,这样的理念滋养着全校师生,其中,科学教育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催化剂”,带动了学校的特色发展。

“我们的风筝飞上天了”

在自主探索中建构科学知识

3月28日上午,当阳光洒向大地,成都市蒲江县复兴小学校长刘怀英提着的心落了下来。因疫情阔别三年后,复兴小学决定恢复举办风筝节,这样一场春日盛会备受师生的期待。“日子选得好!”刘怀英担心连日来的降雨让活动推迟,如今雨过天晴,风筝节如约而至。

2447111830993

“起风了!”五年级1班学生冉心瑶手中拿着风筝线圈,向小组同学们“报告天气”。复兴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聚集在学校操场旁的乒乓球桌旁,大家三四人一组,桌上摆放着剪刀、白纸、水彩笔、竹条和细线等材料,你争我赶地制作起“王字风筝”。

成都市科学学科带头人、该校科学教师刘贵祥一边讲步骤,一边指导学生。“先做骨架,再找好平衡点系上绳子。”刘贵祥穿梭于学生之间,做起了介绍。“王字风筝”是最容易制作的风筝:四根竹条,三横一竖拼成“王”字,成为风筝的骨架,用白纸一糊就有了风筝的迎风面,系上绳子,尾部加装几片纸条调节平衡,就成了型。

2447111836925

风筝制作简单,同学们将想象力放在了创作绘画上:有的将风筝涂成彩虹,颜色艳丽;有的把风筝画成猫咪、小狗等动物,栩栩如生;有的把“我未来要成为一名设计师”的梦想写在上面,意义不凡。

2447111852306

看到学生动手能力强,快速制作好风筝跃跃欲试,刘贵祥点着头微笑不语,心中的话藏起来没有直说。

“诶,我的风筝怎么一放手就栽跟头”“刘老师,我的风筝在天上光顾着转圈,就是飞不高”……风力正好,冉心瑶和同学们来回在操场上奔跑放飞风筝,但一个个难题随之出现。

同学们拿着自己的风筝围坐在刘贵祥身旁。刘贵祥拿起一个风筝,给大家讲起“风筝飞上天的科学知识”。“把你们做好的风筝放在手指上,它会不会平衡呀?”刘贵祥分析到,竹条质量不一、糊纸的胶水深浅不一、斗线系在风筝骨架的位置不一,这些都会影响风筝在空气中的姿态。经过刘贵祥的讲解,同学们为了风筝飞得好、飞得高、飞得稳开始不断调试。

2447111825209

“我们的风筝飞上天了!”终于,在不断尝试修改风筝构造后,一声声呼喊此起彼伏,学生们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在活动中尽情投入,在手工中体验创造,从课程教授课本知识,到学生自主探索完成作品的做中学,风筝制作只是复兴小学“科学教育”的一个小缩影。

环境成为学生的教科书

让科学教育更“接地气”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走进复兴小学校园,绿树成荫。在这所建校已有百年的农村小学,树与人因为学校开展的科学实践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学校有18种共200余棵树木,胸围2米以上的大树就有20来棵,处理落叶成为一件麻烦事。于是,刘贵祥发动科学小组的同学出主意,商量后大家决定,在学校建造一个发酵池:将落叶和学校劳动实践菜地里的秸秆集中腐化发酵,继续再利用成为菜地有机肥。这也正好实践了蒲江“两个替代”现代农业理念。

从2022年至今,学校先后建起了两个发酵池。秋收春耕,全校学生将打扫卫生收集来的落叶、秸秆、菜头堆积到发酵池,等待半年的发酵时间,生产有机肥。

在此期间,科学小组进行了不间断的观察和讨论:担心发酵池里树叶、秸秆上的虫子对校园有影响,大家在夏天测量池子温度,发现夏日中午发酵池温度竟有六七十度,可以杀死虫卵;发现发酵中树叶大部分是干的,学生们动手浇水保持湿度促进树叶腐烂。

“有机肥对植物生长有哪些好处?肥力如何?这些问题,我们将继续进行探究。”科学小组成员李诗涵在科学小报告中写道。

学校里种植了很多香樟树,学生赵思九细心地发现,学校道路两旁的香樟树长势没有花园里的好。经过观察,他提出问题,探究树下路面硬化对树木生长有何影响。从提出问题到观察比对、实验测量,发现树下硬化对树生长所需要的水、肥产生差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思维悄然生长。

在复兴小学,科学教育的开展始终围绕学校的有限资源展开,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刘贵祥天马行空、就地取材,守护学生的好奇心。有一次,刘贵祥在科学课上讲到“拱桥的结构与承压”部分,没有拱桥模型,刘贵祥从食堂切来半扇冬瓜给学生演示,指导学生去探究。

经过多年来的沉淀,复兴小学依托乡村资源发展特色科学教育:低段年级“科学+校园”兴趣组开展校园动植物观察,中高段开展“科学+劳动、科学+制作”等STEM课程。同时,学校与周边5个社区开展“学校+基地+人才”的资源共享,在农村科技带头人的引领下,通过“课堂进田野”“农田变教科书”把书本知识具象到日常生活。

从带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蚂蚁”讲解昆虫身体构造,提问“蚂蚁六条腿怎样运动”供学生探究,到每年亲自动手带领学生养蚕,体验生命的意义,刘贵祥在农村学校科学教育这条路上坚持了40余年。

“让环境成为学生的教科书,从课堂、校园、生活中学习科学知识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态度。”刘贵祥说。2024年3月,刘贵祥正式从复兴小学退休,他告诉记者,退休不褪色,自己将继续当好学校的科学志愿者!

编辑/一审: 殷樱 二审: 倪秀 三审: 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