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家门口“行走的课堂”,青羊区校家社协同育人大讲坛开讲

教育导报网>家教 2024-04-11 16:30

《教育导报》讯(记者 张文博)如何整合区域内丰富的资源,让研学活动不再是偶尔的远行,而是可实时开展、能助推学生创新意识的实践性学习?4月10日,在成都市青羊区校家社协同育人大讲坛上,与会嘉宾以“‘研’途皆课堂,‘学’中话成长”为主题,共同探讨研学新模式。24411125639632

在校内研学体验现场,嘉宾们先后参观了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的家风馆、润心堂和灯彩博物馆。其中,灯彩博物馆里由学生设计并制作的感应式芙蓉花灯尤其引人注目。据了解,灯彩博物馆是该校学生到自贡开展彩灯研学后创建的,不仅传承了非遗文化,还集合了各学科的知识点。“孩子在研学途中不仅收获了快乐和友谊,更重要的是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该校六年级学生家长谢佳倩分享了女儿的彩灯研学经历,女儿回家后还将研学旅行中老师教授的知识现学现用,化身“小老师”给妈妈科普。24411125634127

在随后进行的研学思享会现场,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党总支书记周英分享了学校研学课程的建设和实践,在校家社协同育人体系的支持下,学校多方组织、优化、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打造研学新时空,因地制宜创新,实现校家社协同育人的聚合效应。

“我们即将在学校公众号上开启预约模式,向其他学校和公众开放博物馆资源,大家可以跨校研学,相互促进。”在周英看来,实践性学习是助推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载体,打破空间桎梏后,学校就可以把一学期一次的研学转变成根据课堂需求开展的实时研学,让同学们更多地参与到实践性学习中来。

四川博物院科研与教育中心副主任、四川省文博研学联盟秘书长何东蕾分享了“馆校合作”的新探索。她表示,教育是博物馆的根本属性,博物馆与学校、家庭的互动是博物馆教育的重要内容,四川博物院将推动研学实践课程走向深度探究。

四川家庭建设研究院副院长,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心主任陈莉认为,研学能够促成真实学习的发生,开展有效的研学需要学校主导设计、家庭参与打破生活和学习边界、社会支持丰富的资源与健康的环境。

本次研学思享会还特邀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朱雪林和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肖慧作点评嘉宾。

据了解,从2017年开始,青羊区就尝试建立了校家社枢纽型社区研学联盟,打造“1+N+1”儿童社区研学课程。目前,该区已研发12条可参与、可共享的体验式街巷游线,初步形成了“多点汇线,聚线成带,街巷支撑”的校家社协同融合研学品牌。

(图片由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提供)


编辑/一审: 周睿 二审: 倪秀 三审: 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