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农业大县的强师之路

教育导报网>教研 2019-10-12 15:49

中江县,是德阳市相对贫困的人口大县、丘区农业大县。140万人口、2200平方公里南北呈长条状的幅员面积,使得全县学校点多面广,学生、教师基数大。目前,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共有371所,有学生15万人,在职教师共有7000余人。

乡村基础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中江县的教育就是中国广大农村教育的缩影。人口多、底子薄、贫困家庭多、经济起步慢等实际困难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障碍,同时也是一种挑战和机遇。今年夏天,可喜的消息传来:德阳市中考十强学校,中江县占4席;多名中江娃进入特优生行列。这一事实说明:在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在校学生高达10959人的情况下,中江县致力于办好了点多面广的农村学校,让农民子弟接受到优质而公平的教育。

强教必先强师。从中江的实际县情来看,必须有足够多、足够好、足够坚定、有奉献精神的教师群体,即要建设一支“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具有“继光精神”的教师队伍。在扶贫攻坚的时代背景下,中江县是怎样走出的一条强教、强师之路?本报记者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走进中江,感知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给教育带来的生机和活力,也感知到乡村教育在教师们的默默奉献下具有的旺盛生命力。

中江.jpg

现状:硬件已改善,教师待加强

走进“80后”教师夫妻刘欢和覃林简陋的小屋,一床、一桌、一椅、一柜,整洁、简单,唯一的家用电器是厨房里的微型冰箱。“现在条件已经比刚来的时候好多了,我们已经很满意了。”刘欢笑着说,教师周转房和教学楼都是这几年新修的。

河北女孩刘欢在江西的宜春学院遇见了中江小伙覃林,毕业后,她毅然离开了家乡,与丈夫一起回到中江农村。小两口分别于2009年和2010年考取德阳市的公招教师,来到距离县城80公里的村小——中江县太安中心学校保安分校,一呆就是10年。10年来,保安分校的老教师逐年退休,新教师不断补充,教学条件不断改善,这两位年轻的“老教师”见证了村小蝶变和升级,成为了保安分校的骨干力量。

近年来,中江的农村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和更新。据太安中心学校校长丁勇介绍,学校89名在岗在编的教师中,40岁以下的教师已占到绝大多数。“太安到中江县城的距离和到成都市区的距离差不多,之前每年考调、离开的教师大约10人,今年,我们大手笔补充了22名新教师。他们充满朝气,也充满梦想。”县教育局党组成员张正武说,作为教育管理者,不仅要均衡配置全县师资力量,更多的是考虑创造各种便利条件,点燃他们,让这批来到边远山村的年轻人3—5年内“长羽毛、硬翅膀”,在为农村教育服务的同时,为自己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农村学校教师职业认同感、执教能力与城市学校师资的差距,还将在一定时间内存在。”对中江县教科所所长潘红星来说,太安镇的新教师补充力度虽大,但不能完全代表全县几百所校点的状况。

2014—2016年,中江县深入推进四川省教育科研资助金项目重点课题《农村大县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体系调查研究——以中江县为例》。报告指出,从职称、学历、年龄、学科、性别等方面看,中江县教师队伍结构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师资职称结构欠合理。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在高完中、职业中专所占比例较大,初中次之,小学、幼儿园最少。二是教师队伍学历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其中高完中、职业中专教师绝大多数达到本科学历,初中教师绝大多数达到专科学历,小学、幼儿园教师以专科学历居多。三是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失衡。主要以中老年教师为主,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少。四是中青年教师性别比例和专业教师学科结构失衡。在区乡男教师比例较大,而在城区学校女教师比例过大,个别小学女教师人数超过总教师人数的82%,年轻教师中主要以女教师为主。五是优秀人才和骨干教师分布不均。城区学校优秀教师过度集中现象较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等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在城区学校。六是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尚待提高。

六大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多为长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但队伍建设的核心是什么?提升教师素质的抓手在哪里?

“人口大县要办大教育,办特色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要农村教师安心从教,这不仅是知识体系重塑的问题,更是爱岗敬业精神和价值观引领的问题。”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彭林说,“这些矛盾也不是中江县独有的。我们找到的抓手是:推进绿色课改,让农村教师找到教育、生命的意义。”


教改:以点带面,激活教师队伍

仓山,地处沪蓉高速旁边,是中江县的第一大镇,也是全省百个重点建设镇。因为地处中江最南端,是中江、乐至、大英三县交汇处,是中江县南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江县着力打造的县域副中心。

116个教学班,学生5300余人,在职教职工302人,仓山镇无疑是中江南片教育的中心。作为领头学校,狠抓教学质量这个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在仓山镇中心学校幼儿园门口,一块牌子颇为扯眼球——农村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校长赵春宇说:“去年,6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1所幼儿园都挂了这块牌子。我们每个教师都能成为农村教育的研究者。”

研究农村教育的名师从哪里来?“从我们身边来!”赵春宇说。中心幼儿园园长刘琴领衔了中江县首个乡镇名师工作室,她也是“静之幼”农村学前教育研究中心的带头人。自研究中心成立以来,以刘琴为首的园本研究中心成员,通过各种形式观察了解老师们在一日活动中的问题和困惑,强调教师教育教研活动,引导教师以观察为抓手,以儿童为本,在活动中观察儿童生命能动表现。

“农村教师更要做科研。我园的市级科研课题《农村留守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策略研究》于2015年结题,获得了德阳市教育科研课题阶段成果一等奖。《信息技术在幼儿语言教学中的运用》也在2016年4月开题,2018年11月通过中期评估,现已进入结题阶段。”刘琴说。

如今,在仓山镇中、镇小、华实、骑龙、龙怀、宝塔各校点遍地开花的“静净竞进”教改工作室,有力推动南片学校教育教学的变革。仓山镇中心校还在县教育局的指导下承办了多次师资培训会、现场会,体现了仓山学校作为中江南片培训中心、考务中心、示范中心、指挥中心、研究中心、实验中心的作用。

目前,中江县的教改形成了“中心辐射、一区多点、南北对接、协同发展”战略格局,已建成以农村薄弱学校辑庆、兴隆、仓山为实验区、城乡结合部及城区凯江中学、东北镇中心学校等为实验点的教改综合实验区,正逐步向县域周围辐射推进。同时,教改实验区学校辑庆中心学校、兴隆中心学校、小南街小学、凯江镇中心学校加入教育部中央教科院新样态联盟学校实验校。

教改,实实在在让农村学校的教师尝到了甜头,找到了人生的价值。

今年,中江县教师节座谈会上,中江县兴隆镇中心学校徐艺菡老师的一番话让人感触万千。2016年大学毕业的她,以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身份来到德阳市纪委工作,心系教育梦的她于2017年来到了兴隆学校。然而,新教师面临很多教育教学上的实际困难又让她心生退意。“是兴隆的教改,让我由一名教坛新兵,迅速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教师,我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别人要用四至五年才能走完的路程。”徐艺菡说。

2014年3月,县教科所指导兴隆学校自主创立了“135交互循环高效课堂”,明确提出“三改合一”的育人理念及体系建设,实现“三个轻松”,即学校管理轻松、教师教学轻松、学生学习快乐轻松。市教育局、教科所先后在该校召开“市高效课堂调研座谈会”、德阳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改革现场会。目前,“生本、生态、智慧”等高效课堂模式已在全县开展深度研究并推广。几年来,外县学校前往兴隆学校交流学习的干部教师达3200余人次,全县课改工作氛围更加浓厚。

“兴隆学校自推进课改以来,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办学特色逐步凸显,“135交互循环高效课堂”研究获市政府和省政府教学成果三等奖,这是全县教改推进的缩影。”校长蒋良松说。


国培:找准最薄弱处,升级教师的“操作系统”

近年来,中江教师的补充来源主要是公招考试和特岗教师计划。“目前,公招和特岗教师的比例为3:2。”县教育局人事股股长周伏君说,得益于国家近年来对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来中江报考教师的人数多了起来。“今年的500名新招教师招满了。其中,我们公招的300名教师,至少有5000人报名。”

和早些年不一样,公招和特岗教师的专业往往不是师范专业,有些人虽有教师资格证,但离成熟教师的距离还很远,更不要说扎根农村、爱岗奉献了。“加上近几年因退休等形成近1000人缺口,在岗教师以老教师和女教师为主,急需科学、大量补充教师,优化教师结构。当前教育正处于大变革时期,我县教育干部和教师的理念、观念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较为落后,改革的步伐不整齐。”潘红星说。

2017年,中江县教育局以课改实验为依托成功申报四川省“国培项目(2017)”项目县。“用德阳市教育局师培科科长严康的话说,‘不容易、创造奇迹——中江是德阳第一个国培项目县项目申报成功’。”潘红星介绍,项目经费和配套资金共计近千万元,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六期全县3500名教师为期12天的教学、课改业务专项培训。

这一项目的落地,成功升级了中江农村教师的“操作系统”。

对于点多面广的格局,项目团队克服了“培训团队人员缺口大、统筹组织难度大、教师参与业务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优质培训资源缺乏”等困难,顺利完成数千人培训任务,涵盖7个学科,其中教师培训团队研修50人,送教下乡2500人,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200人,教师工作坊750人。

在县级层面,成立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教育局局长为副组长,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各相关职能股室主要负责人、各中小学校长为成员的“国培计划”实施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国培项目办公室。同时,组建了由国培研修“种子”教师为主体,教研员、县内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广泛参与的县级培训团队,为项目实施提供专业支撑服务。

县教育局局长彭林说,在四川省教师发展研究所和绵阳师范学院组成的专家团队统筹指导下,县内学科教研员具体负责,在各项培训活动中,共邀请国家、省市知名学者、教师100余人,培养国培集中研修团队成员50人,遴选本县特级教师、知名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名师工作室成员等200余人,组建了高水平的培训团队。

在省教育厅拨付“国培计划”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外,中江县配套专项培训经费,同时要求各级学校按照“生均公用经费的5%和教师工资总额的1%—1 .5%用于教师培训”的要求保障各学校教师培训。

值得一提的是,为扩大培训效益,中江县站在县域的角度,全面规划,精心设计,扎实推进学员返岗实践与校本研修深度融合。县国培办遴选县内100余名“四川省特级教师”“德阳市知名校长”“特级教师”“知名教师”和“骨干教师”,在仓山、永兴、龙台、东北、南华等学校建立5个专家督导工作站,分片区到基层学校送教,辐射引领全县乡村学校,督导3500名国培学员将培训内容和培训模式带回学校,实现返岗实践与校本研修深度融合,让集中培训——返岗实践形成闭环,促进校本研修常态化,为乡村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了新的平台。

“国培”项目实施的最大得利者,还是中江的教师队伍,他们的素质明显提升——

“我们是培养了一批‘种子’教师。选派的50人的研修团队成员返岗后,积极参与送教下乡、教师工作坊等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迅速成长,为我县教师培训的持续开展储备了优质师资。”彭林告诉记者,“国培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有效改变了中江教育师资发展的不均衡现状,整体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共培养省、市县青年教学名师、骨干合计500余人,通过开展县域微课题研究培养了200余名教育科研能手。”

尤为重要的是,中江县以项目为推手,完善了县域乡村教师培训体系;同时,“四环八步”的培训模式与校本研修深度融合;促进了乡村教师培训点建设,建设了仓山、广福等乡村教师培训中心,成立了5个“专家服务基层工作站”,县校50余个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示范作用,推进县域教师素质整体提升。


编辑/一审: 夏应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