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惩罚误区,有效鼓励孩子
小明是一个8岁小男孩,上三年级,最近一段时间,小明在学校不断惹麻烦,妈妈对此十分苦恼。每次他在学校惹麻烦后,老师就会罚他抄写10遍《中小学生行为准则》。小明不肯,于是,老师加倍惩罚。在家里,妈妈也不断对他进行说教和斥责。小明在家里和学校都在受惩罚。于是,他开始进一步反抗,对老师和妈妈的说教表现得满不在乎,并且,开始痛恨上学,在家里,和妈妈发生冲撞,在学校,不良行为进一步恶化。
小明的妈妈正在参加父母学习小组,她与小明的老师分享了一些自己学习的内容,老师对非惩罚性的解决方法很有兴趣,于是,他们和小明一起制订了一个计划。当小明在学校惹麻烦的时候,他需要做一些有贡献的事情来弥补,比如,替老师做一些事情,帮助班上需要帮助的同学,或者为大家讲一个故事。运用弥补的鼓励方式,将小明的不良行为转化为有贡献的行为。一段时间下来,小明的不良行为变少了。
小明妈妈和老师的惩罚没有达到他们想要的效果,反而在运用惩罚的方式来对待孩子时,会进一步加大孩子的反叛,这会让孩子、父母和老师都感到灰心丧气。然而,当小明妈妈和老师运用鼓励的方案时,小明就得到了归属感,并且,发展出负责的行为,很好地帮助孩子改善了不良行为。德雷克斯也提出,鼓励是大人在帮助孩子时应该学会的最重要的技能。
然而,鼓励远没有我们想的容易,现实是,家长很容易习惯性地以负面方式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作出回应,而不是处理隐藏在不良行为背后的信息,以此激励孩子做得更好。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多数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之所以继续他们的不良行为,是因为惩罚没有严厉到使孩子从中汲取教训,于是,更加严厉地惩罚孩子。那么,家长如何才能走出惩罚误区,对孩子进行有效的鼓励呢?
1 .相互尊重
相互尊重帮助家长以客观的心态去倾听孩子的话,公平地判断孩子的行为。我们尊重孩子,不要试图总和孩子讲大道理,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不管多大的孩子,都有自己对于事物的理解和认识,家长需要尊重孩子的想法、行为。
2 .着眼于孩子的优点,而不是缺点
着眼于孩子的优点,让孩子在自信中成长。面对孩子,竭力放大他们的优点、闪光点,并真心地进行赞扬,引导其成为改掉不良行为的动力,使孩子建立自信,迈向成功。
3 .将不良行为转向积极的方面
要从孩子的不良行为中寻找优点,帮助孩子将不良行为转化为积极的行为。
4 .做出弥补
当孩子做出了不负责任或者不尊重他人的行为时,给他们一个机会,做出弥补。家长的态度需要尊重而友善,当孩子参与决定该如何弥补的时候,将会特别有效。做出弥补也是鼓励,因为它教给了孩子社会责任感,知道了自己能够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5 .安排特别的时光
父母能为孩子做出的最令人鼓舞的事情之一,就是定期安排计划陪孩子享受特别的时光。例如,放学后,和孩子一起分享一些小点心和牛奶,睡前和孩子简单讲述今天发生的事情。重要的是,孩子要确切地知道,这段时光是特别为他而设立的。当孩子期待和你的特别时光时,会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感觉到他对你很重要。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鼓励,鼓励是孩子成长的养分,鼓励是在保护孩子内心深处做一个“好孩子”的天性。有效的鼓励将为孩子带来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