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县:教育扶贫路上,不落下一个人
入户走访
文/杨平安 《教育导报》记者 何文鑫
“从今天开始,你就跟我一起住、一起吃、一同上学,有什么困难我们一起解决!” 平昌县福申小学校长王林拉着罗平的手,宽慰无助的学生。
罗平是平昌县福申乡的农家孩子,就读该校初二年级,开学都两天了,一直没到校报名,把学校上上下下急坏了。
学校及时联系当地政府和公安等部门,多方努力,终于在县城一家饭店找到罗平。父亲去世,母亲有精神疾病,他不想读书了便到县城打工。王林把他接回学校,买书买物品给零花钱,上学放学带着他,成了“一家人”。
在革命老区平昌县,这样的教育故事枚不胜举。
任务再艰巨,也要履行教育人的庄严承诺
平昌县位于川东北,地处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川陕苏区革命老区县。类似罗平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截至目前,全县有6—15周岁适龄儿童少年106073人,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13785人。
为保障所有适龄儿童“零辍学”、上好学,平昌县创新实施“三四五六”控辍保学工作法,构建了以县政府主导,教科体局和乡镇牵头主抓,学校和村社为主力的“三级”联动网络,完善了“局领导包片、校领导包校(点)、班主任包班、科任教师包学生”的“四包”机制,健全了省外就读学生“有就读学校的名称、有就读年级、有就读班主任的姓名及联系电话、有就读学校学生学习的场景、有学生家长或直系亲属的证明材料”的“五有”档案,做到了领导、措施、责任、经费、督查、执法“六个到位”。
同时,坚持“依法控辍、管理控辍、教改控辍、联动控辍”,采取“责任堵流、助学控流、治学回流”等措施,使全县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一个不少,全部入学。
“聚焦学生入学‘一个不少’,让每一位孩子都顺利完成学业,这是我们教育人的庄严承诺。” 平昌县教科体局局长冯辽平说,“扶贫路上,我们不能落下一个人。”
帮困难户收割稻谷
健全资助体系,覆盖每个学段
“一个暑假的锻炼,让我感受到了作为一名‘资助人’的不容易,有很多的故事值得我们去感受、去思考……”
2019年暑假,李春霖被聘为平昌县资助中心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一名志愿者。“坦溪镇的邱同学,患有先天性痉挛肢体性脑瘫,丧失基本行走能力,仅靠母亲一人抚养,考入西昌学院后,学费和生活费让家庭一度陷入困境。我们组织人员上门服务,让他们一家感动不已。”
为确保资助政策“全落实”,平昌县按照“精准资助、应助尽助”的原则,设置县级、片区、学校三级资助管理机构,覆盖学前、义教、高中(含中职)、高教四个学段,依托“免、补、助、奖、贷”五种载体,确保全程助学。
2019年,全县精准发放学前“三儿”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免作业本费和贫困寄宿学生生活补助、普高、中职助学金和免学费、中职三年级生活补助、中职和本专科建档立卡特别资助5886.5万元,惠及4.674万人。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首贷人数及贷款增幅连续3年位居四川省第一,平昌资助工作还被当成典型案例在全国作经验交流发言。
“国家的资助政策再次给了我们希望,”邱同学妈妈说,“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和幸福,心中充满着对国家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深入田间地头,在扶贫一线为老百姓解决困难
“冬天来临,80多岁的老人用吹火筒给我们吹火,生怕我们冷着;大雪天一大早,村民就把新鲜的蔬菜放到我们宿舍门口;入户走访,离开时,老百姓冒着雨把我们送得很远。这些细节,让我看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让我感觉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让我明白了全覆盖派驻驻村工作队的意义。”
这是平昌县职中驻村帮扶队员苏朝煜日记中的一段话,不觉让人红了眼眶。
为确保精准帮扶“一户不漏”,平昌县教科体系统共选派175名驻村工作队员、5412名帮扶责任人精准帮扶12983户贫困户。按照“五包”要求,创新“小组合作帮、带着家人帮、横向统筹帮”三种模式,构建“激励评比、联系非贫困户、常态督查”三大机制,确保教科体系统帮扶全面过硬。
“只有走入田间地头,才会走进群众心头。”说起扶贫经历,冯辽平如数家珍:县教科体局机关纪委书记张志德、教师进修校邓煜等大批帮扶干部,同老百姓一起挖红苕、背谷子;机关的温德荣、王文峰,实验小学彭晓霞等帮扶干部带上家人与贫困户同吃一锅饭、同住一个屋,实打实“结亲戚”……
在驻村帮助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的同时,教育人最大的责任还在于如何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提高教育质量,满足平昌县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渴求,刻不容缓。
平昌县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创新开展科技教育,常态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飞叠杯’挑战赛”等活动,积极推进研学旅行实践活动,大力发展艺术教育,不断丰富社团活动,教育成果“多面开花”、落地有声。同时,坚持向课堂要质量,深入推进教学工作“三抽”活动,“四不定”赛课,变结果考核为过程考核,变静态考核为动态考核,强化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组织名师送教下校等方式,为贫困学校“输血”“造血”。
2019年,平昌县元石小学教师胡涛被表彰为“全国模范教师”,实验小学教师孙桂蓉入选“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谭长平等4名同志被表彰为“巴中市最美教师”。
“没有资金和技术,但有一颗真心,教好书,帮扶困难户。” 平昌二中驻村“第一书记”何学川说,“我是农民的儿子,为农民办事。”
将路铺到农民家中
图片由平昌县教科体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