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选、串——基于校园文化拓展中职语文教学资源的三步曲

教育导报网>理论 2020-03-16 15:46

作者:向琼英/四川省安岳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真不想去上课,一看到那群坐着发呆、无心学习、上课走神的学生,就没劲”“唉!每天尽心尽力的教,换来的是什么?60%的考不及格,75分以上的寥寥无几”……这些声音,在我们中职语文办公室经常响起,引发了一声声无奈的叹息。

导致这种“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现状的主要原因是:中职语文日益边缘化,教学配套资源匮乏,常常出现书店买不到、网上搜不到的尴尬局面。教师基本上凭一本教材、一个大纲、一册教参上课。这种固守于教材的教学活动,拉大了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增加了他们体验学习的难度。

美国教育家华特·乃·科勒涅斯克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生学习期间,无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无论是个体活动还是集体活动,大都在校内展开。因此,语文教师要跳出教材的禁锢,积极挖掘校园文化中鲜活的生活素材,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放飞心灵和体验真善美。

在中职校园文化中,如何有效挖掘语文课程资源呢?笔者经过长期探索,总结出了拓展三步曲:“读”“选”“串”。

一、读——走进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声无形的育人载体,也是学校精神、学校活动、学校秩序和学习环境的集中体现。它因学校不同而各具特色,需要教师深入解读其“形”和“神”。

(一)解读物质文化内涵

“一砖一瓦能育人,一草一木总关情”。校园建筑和景观,是校园物质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它蕴藏着丰富的形象语言和心理暗示,这些蕴藏无疑是语文教学的宝贵资源。

如何挖掘这些蕴藏?可从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四个方面着手。如解读建筑群落、山水园林,可分析其空间布局的科学性、空间形象的视觉感;解读绿化美化、廊亭雕塑、书画作品,可品析其思想渗透和审美发现;解读实训场馆、教学设备、制造工具,可分析其功能的实用性和设计的人性化;解读工艺制品、制造成品,可赏析其形、神、意以及精湛的技艺……

(二)解读精神文化色彩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通过办学宗旨、共同愿望、道德观念、班风学风、校歌校报、专技竞赛和实训活动等形式,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
    怎样捕捉“润物细无声”中的教育元素?可从情感、价值、理想三个层次入手。如解读学生对学校班级、专业学习、实习实训的感情和态度,可捕捉情感变化,寻找依恋、认同、参与、关爱的感人故事;解析诗歌朗读、社团活动,可捕捉呈现责任感、归属感和奉献精神的精彩瞬间。解读礼仪实训、专技比赛、产品加工,可捕捉忠于职守、精益求精、吃苦耐劳等价值取向的动人画面。解读师生对职业教育和学生发展水平的目标愿景,可剖析理想追求的行为表现。

(三)解读制度文化底蕴

社会学家凡勃仑说过:“人性是文化制度的产物”。可见,校园制度文化对学生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学生习惯养成和人格塑造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功能。

教师可紧扣导向、凝聚、规范和传承功能,用前后对比的方法,解读规章制度、典礼仪式、公共关系等制度文化,剖析其出台的时代背景、演变的发展历程、渗透的人本思想以及师生的言行表现……

二、选——提取校园文化

“无论你有多聪明,无论你的理论有多完美,如果不符合实际,那么它就是错的。”——费曼。因此,“读”仅仅是拓展的第一步,采撷的素材还需要反复比较和筛选。

(一)围绕目标细选

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是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教师要根据语文核心素养,统筹培养计划,分化具体目标,并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难点,逐一分析和筛选撷取的素材。如中职开篇课文《雅舍》,可围绕“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面对逆境的良好心态,让刚经历中考失败的新生走出失意、热爱中职新学校”的目标,精选蕴含校园美景、特色活动、品牌专业的资源。

(二)聚焦学生遴选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主动的发现者、探索者。教师要用观察、交流、测评等手段,全面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力水平、语言功底以及非智力水平。并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需求出发,再次筛选,尽可能提取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的素材。如针对学生劳动精神缺失现象,可选取他们加工制造的精彩视频,或推荐《天工开物》《齐民要术》等图书馆书籍,并从中引导他们对工匠产生礼敬之心。

(三)比较实效优选

一堂课,短暂的40分钟,能教学的内容十分有限。教师要按“再围绕—再比较—再筛选”的流程,将遴选出的素材逐一对标三维目标和学生实际,并分析各素材突破重难点的贡献价值,最后从中优选不重复、更有价值的育人元素。

三、串——融创教学资源

所谓“串”,即根据学期学年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已选取的校园文化素材;根据教学的具体目标和内容,对预使用的校园文化素材进行裁剪和融创,有机嵌入语文教学中。

在“串”时,要注意三个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学生语文素养、职业精神和劳动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持续的系统工程。教师要创建持续培养计划,在时间关键点和教学突破口,融创“为石题字”“为楼配诗”“为画品美”等校园活动,确保教育教学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二)开放性原则。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也是一个互动交流的过程。在“串”时,要以人为本,巧用校内感人故事、精彩瞬间融创开放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学习感悟、迁移体验、巩固运用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三)简洁性原则。鲜活充实的校园文化资源,能让课堂春意盎然,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活泼发展。但如果资源处置不当,就会造成信息冗余,不仅会降低教学实效,还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串入的育人景观、动人画面等文本图形和音频视频,要简明准确、新颖独特、增光添彩。

苏霍姆林斯基说“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一个最微妙的领域之一”。作为中职语文教师,要积极挖掘学生专业学习和实习实训等校园资源,拓展教学空间和生态,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奠定基础。


编辑/一审: 夏应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