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混合式、对话式、项目式研训新机制

教育导报网>理论 2020-04-29 17:10

——以宜宾市翠屏区为例

作者:陈楠 席胤

教师素质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研训工作事关教师素质的提升,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性、关键性工作。新时期的区域教研师培工作如何顺势而为、相时而动,提升研训质量?我们有必要从思路上、策略上、路径上系统推进研训工作改革转型,更加凸显教研师培机构主导地位、学校教师主体地位,加快教师成长成才。

一、运用“混合式”研训新思路

从研训工作的整体思路上来看,区域性的研训活动要有的放矢,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其前提是通过区级层面的调研抽测、教学视导中与教师共同发现、解决课程实施中的关键问题。同时引导学校及教师将教学问题拓展延伸到研究课题,切实提升研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在组织大型研训活动中做到围绕主题、破解难题、形成经验、推广成果,形成健康向上的研训文化。

而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教师在线研训也成为教研师培工作的重要模式。网络能够为教师研训提供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条件,教师之间、教师与研训员之间可以在线互动,能够节约培训成本。在当前新冠病毒疫情影响下,区级教研师培机构必然将教师研训工作改为以线上研训为主、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训。这种研训首先应注重培训者培训,着力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研训工作的深度融合。研训员必须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工具,并利用其发起线上研训、组织教师线上参与研训和考核。

由于在线研训与教师自身的学习能力、学习的主动性密切相关。线上研训如何保证与线下集中研训同质等效甚至优于线下研训是培训者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开展“混合式”研训中,必须考虑学校教师信息化学习能力状况,做好线上线下、集中与自主学习有机对接、优势互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全程采集数据,同时发动学校配合跟进管理,防止教师“在而未学”状况,让学习真正发生。

以宜宾市翠屏区为例,翠屏区当前实施的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混合式”研训,教研员便是结合在调研抽测、教学视导中发现的问题,通过“钉钉平台”“智慧黑板”等发起线上研训活动,并与学校教师在线互动、深度探讨,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参加研训的教师全程数据收集,实施过程性评价,克服了单一培训模式的效果难题,取得明显成效。

二、探索“对话式”研训新策略

从研训工作的基本策略上看,研训工作如同课堂教学,单向传输信息的“满堂灌”研训效果必然打折扣,与之对应的改革方向就是“对话式”研训。“对话式”研训的构建,是由“单向传递”的研训转型为“翻转课堂式”的研训,必须建立尊重被培训者或参与者已有的经验,尊重被培训者的文化差异,关注被培训者的批判意识,注重营造平等互动的研训氛围。

目前,在翠屏区深入开展的“对话式”研训具有如下特点:问题导向、角色平等、视角开放、思想碰撞、智慧共享。在实践操作中,“对话式”研训分为六种类别,即“六个基于”:基于学科课例的对话式研训;基于网络环境的对话式研训;基于教学情境的对话式研训;基于特色建设的对话式研训;基于课题研究的对话式研训;基于课程开发的对话式研训。

研训活动的对话包含着交流、沟通、研究、讨论、辩论等,还包含着以实践活动,如参观、调研、实习、模拟、演练、实验等为平台或载体而进行的语言和思想“对话”的情形。其基本模型是“实践问题——研训话题——思想碰撞——视界融合——策略生成——行为改善”。依照这种模型,“对话式”培训真正把被培训者所遇、所思的新情况、新问题带到了课堂,通过广泛深入地进行对话,使被培训者不仅开拓了视野,而且由于其主动参与,提高了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三、开辟“项目式”研训新路径

区域研训工作仅仅依靠专门的教研师培机构来具体实施也是不现实的,因为不可能配备太多的专职研训员。推动研训机制的深层变革,必须充分解决“鞭长莫及”“隔靴搔痒”的问题,服务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大局。区级教研师培机构要改变研训理念、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注重培育研训基地和基层学校研训人员,指导这些研训基地和基层学校研训人员开展工作,推动形成整体联动的研训共同体。而实施“项目式”研训有利于开展对研训共同体的管理、指导和考核。

翠屏区依据各中小学实力确定4所城区学校作为龙头研训学校,同时确定8所学校作为骨干研训学校,形成“四梁八柱”示范学校带。并按照就近原则,采取“示范学校+乡镇学校”的组合方式,形成12个片区研训联组,以期取得名校带动乡镇学校,推动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的效果。

在实际工作开展中,每个研修联组由示范学校牵头建立联系会议机制,每年通过对课堂的视导并从中发现问题、梳理共性问题,组织专题研讨确定一个重点研训项目。在确定项目以及制订并完善项目研修计划过程中,充分听取乡镇学校意见和建议,以最大限度调动乡镇学校主动参与研训的积极性。牵头学校常态化组织片区学校教师们开展理论学习、同课异构等活动,推进片区学校子项目研训工作。

这种“基于课堂、聚焦问题”整体联动的“项目式”研训机制,有效破解了学校研训工作,尤其是在农村学校单打独斗甚至无序的局面,将区域名校的优质资源尤其是师资资源在项目学校之间共享,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村学校“造血”能力,促进其研训工作质量的整体提升。

(作者单位:宜宾市翠屏区教师培训与教育研究中心)


编辑/一审: 夏应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