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高校如何助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

教育导报网>校园>高校 2020-07-09 14:12

《教育导报》记者 倪秀

QQ图片20200709135855.png

电子科技大学教师指导学生调试机器人(邝俊 摄)

今年5月,为加快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要支持教育高质量发展,特别指出将支持西部地区高校“双一流”建设,着力加强适应西部地区发展需求的学科建设。

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出发,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那么,作为西部高校,如何在此背景下发挥优势,助力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形成?如何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如何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促进自身发展,从而带动西部教育高质量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几位西部地区高校校长。

 

访谈嘉宾:

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曾勇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校长 余敏明

西南科技大学校长 董发勤

 

西部高校如何发挥优势,服务西部大开发?

记者:《意见》指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西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西部高校可以从哪些方面发力?

QQ图片20200709140051.png

曾勇:实现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西部的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汇聚了一大批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有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作为扎根在中国西部的社会主义大学,理应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创新源头。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发力: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筑牢人才培养“活水库”,引导更多毕业生扎根西部、建设西部。引育并重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建好高端人才“蓄水池”,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端智力支撑。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挖科技创新“涌泉口”,构建西部地区一流创新生态。大力推进政产学研用合作,疏通成果转化“灌溉渠”,全面提升支撑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融入国际合作“海洋网”,扩大西部地区国际影响力。

QQ图片20200709140016.png

余敏明: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巩固生态安全屏障、提升西部地区开放水平等难题迫切需要破解。首先,高校应该立足传统优势学科,集中优势力量,积极对接重大需求。

同时,西部地区传统产业占比偏高,科技创新发挥效能不足,迫切需要增强内生动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这就需要西部高校以学校的核心科研创新能力为依托,产教融合,积极助力西部高质量发展。此外,《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健康养生等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专业服务业,加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设等。所以西部高校要以学科交叉融合为特色,精准对接,积极服务西部现代服务业发展,助力西部地区脱贫攻坚。

QQ图片20200709140034.png

董发勤:党中央、国务院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全局作出推动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重大决策部署,预示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20余年,将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的转换、实现由资源开发向整体开放转换。作为创新的重要主体,西部高校尤其是共建高校必须发挥在区域、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服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

较之于东部发达地区,西部高校在整体办学实力上客观存在显著差距,坚持走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的道路是一种理性的选择。由此,西部高校的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布局等都要聚焦和面向西部地区战略发展需求设置和动态调整。西部高校必须主动肩负为西部大开发创新驱动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时代使命;西部高校可通过实施“学科性工程”,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专门人才;可依托人才资源优势发挥政府“第四部门”功能,积极建言资政;同时发挥知识创新优势,与城市共同打造创新主体集群、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文化集中的环高校创新经济圈,提升区域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泉。

 

记者:具体而言,学校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主动对接和服务西部大开发?

曾勇: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我们建成了完整覆盖整个电子信息领域、从基础科学到工程实践及产业化的国家及省部级创新平台体系,学校学科布局与国家电子信息战略布局高度契合。近年来,我们狠抓“电子信息+区域”,就是希望把学校的科技创新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壮大相结合,把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目标。学校与成都市签署了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就是要助力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与重庆市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微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就是要推动科教创产融合发展,推进校地校企协同创新。此外,学校还在四川宜宾、遂宁等地布局建设了区域产业技术研究院,就是希望通过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带动地方产业发展。另外,我们还走出四川,与广西柳州市共建广西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致力于科技研发、科技产业落地与孵化等领域,立足柳州、辐射广西、驱动西部地区智能制造业升级。

西部高校很多和电子科技大学一样都是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如果一所高校精准对接一个行业、带动一个产业升级发展,那么西部地区的创新能力就会大幅度提高,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也会反哺西部高校。形成这样良性互动后,孔雀也将不会东南飞了,甚至可能“西南飞”“西北飞”。

余敏明:以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巩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为例,西部地区拥有草原、湿地、森林等重要生态资源,但生态环境也十分脆弱。而四川省地质地貌复杂,自然灾害频发,防灾减灾工作面临很大挑战。

作为四川省唯一设有大气科学学科的高校,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充分发挥大气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特色优势,致力于服务天气气候灾害应对、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2019年由学校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龙卷风探测雷达研制及业务化应用研究”对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有重大价值。学校为成都平原强对流天气过程监测和成都新国际机场的气象环境评估提供观测资料,与成都市环保局合作开展全市大气污染治理与防控管理及服务研究,推动科技治霾创新成果转化应用。这些都是学校发挥自身传统学科优势,对接和满足西部重大需求做出的积极探索。

西部地区传统产业占比偏高,科技创新发挥效能不足,迫切需要增强内生动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发挥学科优势,为四川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全产业链支撑。多年来,助力四川突破高端芯片、传感器、信息安全等核心关键技术,加快以电子信息产业为先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今年6月,西部首个校企地5G实验室落地我校,今后将在智慧城市、智慧校园、工业互联网、无人驾驶、新型智能终端等领域,进一步服务国家5G新基建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董发勤:西南科技大学早在1993年就创造性提出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体制机制。作为国家国防科工局和教育部先后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的双共建高校,西南科技大学依托“局省共建”“省部共建”“董事会共建”“对口支援”四位一体的体制机制比较优势,开展了大量实践探索,积累了有效经验。

西南科技大学在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从组建成立之时起就肩负着为绵阳科技城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和科技创新的独特历史使命。当前,绵阳正全力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副中心,按照四川省委部署实施“一个目标、六大工程”的科技城加快发展行动计划。学校将继续和绵阳市委市政府一道,以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20周年和西南科技大学组建成立20周年为契机,科学谋划十四五事业发展,努力把学校知识创新资源的潜力快速转化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力,在校地深度合作中实现西南科技大学和绵阳科技城加快发展同频同向循环提升,为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服务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贡献共建高校的独特智慧和力量。

QQ图片20200709135917.png 西南科技大学科研团队正在进行九寨沟震后重建水质监测工作

 

高校如何培养符合西部大开发需求的人才?

记者:在人才培养方面,西部高校应如何助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

董发勤: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创新驱动发展,迫切需要大量具有国际视野、未来眼光、家国情怀和创造能力的创新人才,这也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之要。创新人才培养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二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面向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对生态、农业、旅游观光、现代物流、现代服务、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西部高校有必要选择走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之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中高端专门人才。

除了人才培养的天然优势,西部高校还要尽可能发挥和创造基础研究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势,依托重点科研基地、平台、高新企业和产业孵化基地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终形成“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模式,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曾勇: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时代背景下,西部高校应坚持面向国民经济、行业与地方经济主战场,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素养、扎实基础、知识综合与集成创新能力,未来能引领学术前沿、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创新引领性人才。

QQ图片20200709135935.png

电子科技大学教师指导该校航模协会学生(邝俊 摄)

目前,电子科技大学正以学生为中心、以“价值塑造、启迪思想、唤起好奇、激发潜能、探究知识、个性发展”六位一体为培养理念,通专结合、交叉融合,探索大类培养基础上的多类型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力图通过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打破专业壁垒,强化跨学科教育和个性化选择,培养学术精英、行业精英、工程精英和创业精英。同时,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我们紧密围绕“创新驱动、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主线,持续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改革,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之间的有机融合。

余敏明:数据显示,我校近三年80%左右毕业生就业于西部地区,其中近60%毕业生服务于成都经济社会发展,在信息类相关产业就业30%左右,在会展经济、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文旅产业等重点领域就业20%左右。大批毕业生投身西部地区建功立业,为西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

如今,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正重点围绕加快构建四川省“5+1”现代产业体系和成都市“5+5+1”重点产业体系的需要,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高质量人才培养相结合,培养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记者:请问学校将如何调整培养模式,培养符合西部大开发需求的人才?

曾勇:近年来,电子科大充分结合电子信息领域的学科优势,加强与国家重点单位合作,形成了“强强”结合、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

我们不断整合校企校地优势资源,围绕集成电路、区块链、云计算、5G等相关领域,推动产教融合工作,助力解决“卡脖子”关键技术,培养相关领域的创新引领型人才。坚持开放办学,大力建设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与中电29所、中电10所、长虹、九洲、成都高新区、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电科技集团重庆声光电有限公司等全面加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合力推动区域经济更好更快更高质量发展。

余敏明:目前,学校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形成以信息学科和大气学科为重点,交叉为特色,多学科协调融合发展的学科体系,系统打造出相互渗透、互为支撑的大气、信息、经管三大专业集群,形成了服务国家气象、统计、国防及四川省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学科专业结构。

近三年,学校积极开展专业改造升级、增量优化和存量调整,先后新增设置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网络空间安全、区块链工程、供应链管理等新工科及地方经济社会急需专业。今年,全国首个“区块链工程”本科专业落户学校。

董发勤:近年来,学校优化本科专业和硕博士学位点的结构与布局,在先进材料、环境资源、信息与控制、装备制造、现代农业与生物等领域形成了优势特色学科,以2个四川省“双一流”建设学科群、11个省级重点学科和17个入选首批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基础,继续提质扩量。未来,学校在抓好本校博士培养的基础上,同时加强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进一步推进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大校教学团队”定期到学校授课,深化军地共同构建“基础认知—工程训练—综合应用—探索创新”递进式实践育人体系,面向国防军工人才特殊需求实现个性化、订单式和模块化人才培养。继续强化核科学、核辐射防护等国防特色学科建设,加强特色优势专业内涵建设,通过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和建设未来技术学院,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创造能力。

 

如何抓住机遇,实现西部高校高质量发展?

记者: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对西部高校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学校将如何把握机遇、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

曾勇:总体而言,西部高校的整体实力较东部有差距,《中国高教研究》去年一篇文章统计,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东部、中部、西部的A类学科占比分别是70.72%,19.99%,9.29%,西部地区劣势明显。但是,这不表明我们西部高校就没有发展前景了。西部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科特色、科技优势、校友资源等,主动面向区域经济主战场,将科研方向的重点转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上,使实验室里的成果成为现实生产力,与地方、产业和行业同向前进、协同发展,校地之间构建起“共生共荣、共建共治、共享共赢”的命运共同体,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更加坚实的智力支持。

在新时代的西部大开发里,“抱团取暖”是西部高校发展的又一条道路,共同发出西部高校自己的声音,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高校的差距。今年5月,成都和重庆的20所高校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联盟各高校间开展全方位的友好合作。今年以来,我先后带队去了西南财经大学、四川音乐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四川大学等多所兄弟高校洽谈合作,也取得了一些实质性成效。

余敏明:借势借力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学校将贯彻新发展理念,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一要支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做优学校的特色优势学科。二要紧抓产学研协同发展,做强学校的科技创新水平能力。三要推进开放融合发展,拓宽学校开放办学之路。四要借力政策引领,破解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

学校要重点用好支持西部地区高校“双一流”建设、持续推动东西部地区教育对口支援、实施东部地区高校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促进西部高校国际人才交流、相关人才引进平台建设向西部地区倾斜等重大利好政策,更多地引进智力资源和项目,引进符合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专业化人才,进一步加大和发达地区高校之间的合作以及国际交流合作,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开创新局面,实现新发展。

董发勤:西部是“一带一路”的前沿阵地。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校的五大职能之一,在建设更加开放的西部方面必须起到先锋队、助推器的作用。学校现与欧美、“一带一路”沿线等30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开展了一批富有效益的科教合作项目;与萨尔瓦多共建孔子学院。学校将进一步依托拉美研究院等平台在拉美地区问题研究,通过国际科研合作、国际平台共建、师生交流、留学生教育等方式进一步扩大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

 面临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历史重大战略机遇,学校加快发展将坚持统筹抓好当期建设与长远规划,统筹谋划现代大学与未来大学建设,统筹把握内涵发展与外部拓展三个大局,以改革换动力,以改革促发展,大力实施“龙山强校计划”,在加快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之路上更好地为绵阳科技城建设、新三线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推进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做出积极贡献。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学校提供)

 

 


编辑/一审: 殷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