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应有姿态

教育导报网>理论 2020-10-26 17:00

作者:许大成

习近平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讲话中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而思政课教师以怎样的姿态去关注、引领和促进学生的成长,关系到思政课教学的成败,必须认真对待。这里的“姿态”,不是指一般意义上教师的姿势和态度,而是特指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应有的教育担当、角色使命和教学智慧。

1 .教师应以引领者的姿态,站在学生的前面

教师以引领者的姿态,站在学生的前面,是指教师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学生。这既是对教育教学一般规律的自觉尊重,也是对思政教育特殊规律的基本遵循。

思政教育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教师在行为中“隐含”的思想政治倾向比你口头上“宣讲”的思想政治方向更能深刻影响学生。为此,思政教师要自觉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笔者听过一位优秀老师的课,他在引导学生开展“讲故事,悟道理”活动的同时,讲述了自己的真实经历,其间融注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折射出坚定的信奉态度,带给学生许多感动。这种人课合一、融入自我的生命化课堂,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让学生感悟到老师的价值坚守和精神引领。因此,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率先垂范而修心修为,努力把思政课教育转化为一种人格感召,升华为一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无痕教育。

2 .教师应以倾听者的姿态,站在学生的中间

思政课要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更好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和发展期待,教师必须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熟悉学生。正如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所说,应把“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困惑与沉默”,作为课堂教学的立足点。为此,教师应站到学生中间,以倾听者的姿态,倾听学生对人生困惑和迷茫的倾诉,倾听学生对社会发展的追问和思考,倾听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憧憬。

笔者在一次公开课后问学生的感觉。同学们说,很流畅,就是不能打动人心,因为教材讲完了,他们的困惑还在那儿。同学们的评价对我触动很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调整了教学设计的思路,把化解学生的困惑作为教学设计的重点,课堂教学收获了良好的效果。我深刻体会到,思政课只有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为解决学生的困惑而教,为学生的成长而教,才能有针对性地“传”马克思主义之“道”,“释”现实生活之“疑”,“解”思想信仰之“惑”,才能呈现给学生打动人心的“难忘课堂”。

3 .教师应以促进者的姿态,站在学生的后面

教师应以促进者的姿态,站在学生的后面,是指思政课教师要自觉创造教育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多思多悟,在活动中把知识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任重道远,一刻也不能松懈。一些思政课教师片面追求教学的“快节奏”“大容量”,导致教师“讲解的高度”没有通过活动转化成为学生“成长的高度”,结果走向了形式主义,这种倾向必须克服。

在一次同课异构活动中,笔者发现两个班级的学生,面对同一个问题,一位老师在“催”学生回答;一位老师在“等”学生回答,而后一个班学生的回答,科学性和思想性明显好于前者。在议课环节,后一位老师说出了自己的体会:与其匆忙向学生“索要”答案,不如把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和“领悟”,因为,好答案是等出来的!这位老师的回答耐人寻味。它告诉我们,学会等待是思政课教育的一种智慧,它能等出学生的深度思考和能动建构,促进学生在反思领悟中转识成慧,化知为行,进而把浅表式的“识记教育”“知道教育”提升成为“相信教育”“践行教育”。

由此可见,思政课教师的三种状态,既不能彼此孤立,也不能互相替代,三者相依相促,协同推进。教师作为引领者,能养课堂正气,通过树旗帜,铸灵魂,让教学富有高度和亮度;作为倾听者,能接生活地气,通过重实际,尚针对,让教学富有温度和精度;而作为促进者,则能添课堂生气,通过循规律,增活力,让教学富有效度和力度。三种姿态共同发力,不仅提升了思政课的品质和境界,而且重塑了教师形象,使之成为引领学生坚定崇高信仰,丰富价值智慧,增进人生幸福的大先生。


编辑/一审: 夏应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