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会开到家门口、举办社区课堂、家长进校园…… 民族地区家庭教育迎难而上

教育导报网>家教 2021-04-16 19:28

“家庭教育是否纳入县(市、区)教育发展规划?”“学校对家长培训的重视程度、开展情况怎么样?”“地方政府对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是否具有行业标准和统一的操作性规范?”……4月12日至14日,四川省教育厅家庭教育工作调研组以“座谈会+实地考察”的形式完成了对马尔康市、汶川县两地的调研考察工作。面对民族构成复杂、家庭情况复杂、家长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人力财力物力不足这样的大环境,阿坝州各学校、部门发挥各自力量,从家长的意识层面入手,努力实现家校共育,力求让阿坝州的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现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

■ 记者 梁童童

经费不足、人手不够、团队专业性不强

心有余而力不足是常态

“虫草被市场炒得很火的那段时间,有些家长好几天连山都没下,就在山上挖虫草。”因为与学校接触得多,马尔康市教育局德育股股长易根深知当地开展家校共育工作的不易,“有的家长因为手机没信号,电话也打不通,平时都联系不上。”

在马尔康上学的孩子,农村背景和留守的占了绝大多数,这些孩子的父母要么在外地务工,要么起早贪黑务农,不要说教育,就是亲子共处的时间都很少。帮儿女带孩子的老人,有的也要干活儿,但更大的问题是他们管不住孩子,学习方面也没法管。

如何保证孩子们的课后时间不被荒废,成了头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几年前,马尔康市的达萨社区开办了“5:30课堂”,除了作业辅导,课堂上还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兴趣培养、见闻分享等,上课的老师大多是来这里支教的大学生志愿者,也有单位职工。达萨社区党总支书记郭胶萍介绍,“5:30课堂”很受欢迎,参加的学生从最初的10多个增加到了50多个。不过由于疫情,课堂已经一年多没开展了。

针对课堂开展的情况,郭胶萍提到三个问题。

一是经费不足,从下午5:30到晚上8:00,课堂的水电、管理全靠办公经费支撑,志愿者老师的车费和餐费都是自己掏,没有多余经费再去开发其他活动。二是场地有限,没有桌椅的孩子只好坐在社区办公桌上听课,也影响到了社区工作。三是职工的文化水平有限,一旦志愿者离开,课堂的内容就很单一,四年级以上的功课也辅导不了。

“心有余而力不足”,可以说是阿坝州所有想托起家庭教育的校社两方的现状,即经费不足、人手不够、团队专业性不强。

汶川县关工委也提到,因为人手和经费问题往往导致相关工作无法推进。马尔康市第四小学开展亲子主题的德育课程,邀请家长进校,跟孩子面对面说说真心话,表达对对方的期待等,以增进感情、消除误解。“这些活动由老师自己摸索着做,因为不够专业,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副校长易承兰说。

阿坝州的家教工作不好做,真正核心的因素还是指向家长。

阿坝州作为藏羌族聚居地,不少的家长是地道的农民和牧民,他们有的不仅不会说写汉语,甚至连自己民族的文字都不认识。马尔康民族师范学校,有近200个家庭是单亲,还有很多直系亲属只有老人的双失孤儿;七一映秀中学98%的农村家庭中,脱贫前有10%是连温饱都困难的特级贫困户。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少校长和老师表示,家长们愿意把孩子交给学校,表示他们已经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再要求他们懂现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要高质量陪伴、要言传身教、要情绪管理、要关注心理健康……这是一件近乎奢侈的事。正如马尔康四小副校长易承兰所说,转变家长对教育“唯知识”的观念,建立起现代意义的“家庭教育”意识很难,但却是关键的第一步。

调查问卷+“家门口”的家长会

树立意识,从了解孩子开始

马尔康市第三小学曾向家长发过一份题为《您的爱能得满分吗?》的调查问卷,包含了“夏/冬季到校时间?”“您每天为孩子做了早餐吗?”“钢笔用什么颜色的墨囊?”“孩子每天几点睡觉,睡几个小时?”等问题。

措雄娜姆的家长对“墨囊”一问的答案涂改了好几次,仔细分辨,可以看出他先是写上了“蓝色”,划掉之后写上了“黑色”,又用一个调换符号把一个新的“蓝”字加进了“黑色”,最终答案是“黑蓝色”。不难看出,他向孩子反复确认这个答案的过程。

另一张问卷的家长似乎在外地务工,不能常伴孩子身边。“早餐”一问,他的回答是“回老家时有”,“在校课程”一问则是空着的。不过,从回答来看,这位家长也在努力了解孩子、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到校时间”一问,除了到校时间,还写上了从家里出发的时间。

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让家长意识到自己需要参与到孩子的学习生活中来。马尔康民族师范学校则针对自身生源广、构成复杂的特点,把家长会开到了各个家庭的“家门口”去。

马尔康民族师范学校实际上还有一个身份——阿坝州民族高级中学,“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走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条路。学生们来自阿坝州12个县的各个乡镇,如校长尕让他所言,这些年壮力强的孩子对农牧家庭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劳动力,家长们大老远地把他们送到县城里来接受高中教育,表明他们是信赖教育、信赖学校的。

为了不辜负这份信任,马尔康民族师范校克服通信和距离上的困难,把家长会开到了学生的“家门口”去。从2012年开始的10年间,阿坝州的各个县镇乡,老师与家长们在墙边、草地上“排排坐”的家门口家长会开了128场。为照顾到一些只懂藏语的家庭,每场家长会都是汉藏双语进行。

经过学校的努力,家长们逐渐有了“家庭教育”的意识。为了能陪伴孩子上学,越来越多的家长住进了马尔康三小旁边的住宅楼。上学期起,马尔康民族师校的直播家长会观看率也达到了一个可观的数值,结束后,许多家长向老师进一步询问孩子其他方面的情况。

邀请家长进校园

具体问题,创设具体场景来解决

除了树立起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另一方面,还要给予家长遇到家庭教育中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

“孩子不听话,我就会生气、动手,我知道这么做不对,但不知道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平时我也会关心孩子的情绪,但每次说到跟高考有关的事,我就很焦虑。”“孩子回来不做作业只想玩,情绪好的时候我还能好好劝他,情绪不好我们就吵起来了。”在马尔康、汶川两地的座谈会上,不少家长所提出的问题都是针对家庭教育中的具体场景,大多数跟沟通和情绪有关。

面对这个难题,学校采取的行动是,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学习生活中来,在实践活动中理解对方的处境和感受,从而在以后的相处中逐渐做到换位思考。

马尔康市第二小学三年级班主任唐文欢,发动家长进校园来为学生讲课。从一年级到三年级,总共开设了10余次,包括锻炼劳动技能、制作寿司、学习动物分类知识等。唐文欢说,活动做起来后,家长不止来上课,也来听课,在和孩子一同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增进了亲子关系。一位家长表示赞同,“做寿司那堂课,孩子知道了爸妈每天下班后,还要为他做饭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他们就懂得了感恩。”

“不少高中家长觉得,学习方面自己不懂,孩子的独立意识又强,管不了,干脆就不管了,全权交给学校。”七一映秀中学校长熊作富提到,高中阶段的孩子们面对高考的压力、青春期的情绪,如果家长不能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很容易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于是,学校邀请家长进校,与孩子一起完成“亲子十项主题活动”。其中一项是家长用黑布蒙上眼睛,在孩子的引导下穿越一系列障碍。孩子拉着爸爸妈妈的手往前走,嘴里一边提醒着“抬脚”“低头”。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孩子红了眼睛,爸爸妈妈也落下泪来。这个活动让孩子们明白了,很多年前,爸爸妈妈也是这样陪着自己克服困难;很多年后,自己也将会像这样,成为爸爸妈妈坚实的依靠。

在活动中创设具体的情境,引导家长和孩子去体验、总结,通过这样的方式,家长能较为直接地获取经验。此外,学校也积极借助第三方力量,如邀请专家到校开讲座;或利用线上平台,转发一些公众号文章、推送微课视频等,供家长参考学习,弥补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专业性上的不足。

盘活“家长学校”,改进宣传方式

把学校当作家庭教育的主阵地

然而,正如诸多校方代表所反映的,专家资源难得,汶川县妇联牵头的“科学家教进万家”活动,一个乡村一年内也只能覆盖一次,这样的频率难以见效。而依托线上平台的课程,对很多爷爷奶奶来说又存在操作上的困难。

在阿坝州,尽管各学校、机关部门都在努力,但面对民族构成复杂、家庭情况复杂、家长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人力财力物力不足这样的大环境,想要完全达到预期效果,显然是有难度的。

在四川师范大学终身教育研究所所长何光全看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把现有的共育项目做长、做深,是民族地区提高家教质量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把家长请进课堂的做法,在省内其他市或许并不新鲜,但在马尔康,这就是推动家校共育很好的尝试。”何光全指出,由学校来牵头设阵,能够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也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家长的具体需求。

座谈会上,一位马尔康二小的家长说,学校也开设过偏理论的家教课程,但自己不太能听进去,不过对实操性强的就特别感兴趣。在与孩子的沟通出问题时,老师教的诸如写信、录视频说话的方法很有帮助。“有时候老师还会提醒我,今天他在学校表现得很好,你要记得表扬他。”

但是,解决具体问题和学习理论知识并不矛盾,而且是相辅相成。“理论学习要结合实际,同样,解决实际问题时也可以联系理论。如果缺失理论,很可能你解决了这个问题,下一个同类型的问题来了,它还是个问题。”自贡市解放路中学党总支书记吕志康说。

把学校当作家庭教育的主阵地,目前看来是一个合理的发展方向。四川省教育厅社会与民办教育处副处长李睿认为,虽然阿坝州的大背景比较艰难,但仍有可以改进的地方。首先,很多学校设立的“家长学校”,目前只开展家长会之类的常规工作,缺乏总体的、成项目的设计规划。其次,对家长的宣传形式可以改进。每个学校都有印刷成册的《家庭教育指南》,但对于时间不多、文化程度不高的家长群体来说,很难产生作用。李睿建议,可以针对不同学段提炼家教方面的注意事项,以漫画或小视频的形式发放给家长。

“总的来说,在各方的努力下,家长的家教意识在增强,社会各个层面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增加,这是家教工作能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基础。但还是存在各部门职责不清、形不成合力的问题。我们不能只靠校长和老师们的一腔热血来撑,社会各方都需要把自己的责任落实,贡献自己的力量。”李睿表示。


编辑/一审: 张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