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奋进之笔“1+1”走进四川第二站:成都工业学院把实践课堂搬到真工厂
教育导报讯(记者 杜蕾 摄影报道)6月21日,由教育部新闻办组织的教育奋进之笔“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走进四川,来到第二站成都工业学院,深入学校实训基地、校办工厂,实地感受产教融合的本科教学。
把课堂搬到真实工厂 学生实践有“专周”
手持人机界面,在老师指导下对Foxbot机器人进行操作,通过编辑程序形成各种指令,实现机器人快速定位、吸盘、原点校正……在成都工业学院机器人实训中心,机械电子工程系大二学生邓永烈正与几名同学一起实地学习机器人操作。
这是邓永烈本学期必修课《机器人操作与编程》的“专业实践周”活动,学生把课堂搬到实训中心,通过一到两周的时间实际操作,让平面的理论知识立体化形象化。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对Foxbot机器人进行操作
“办好应用型大学实际上很难,水平低了不行,不解决实际问题不行。”成都工业学院院长严余松说。应用型大学不同于研究性大学、高职高专,建立怎样的培养模式和学科专业体系,培养出与四川省产业结构升级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
成都工业学院把重点放在了“融合”上,逐步构建并实践以“培养规格与行业标准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相融合”“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融合”“教学场所与真实工厂相融合”“教师队伍与工程师队伍相融合”的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有真实工厂供我们实践,还有工程师、技师现场指导实际操作,书本上抽象的概念变得不那么抽象了。”邓永烈口中的真实工厂,是学院的校办工厂,它是原四机部所属的国营第633厂。如今,这里既是一个服务军工、服务行业的生产型企业,又是协同育人的教学工厂。工厂现有生产及教学设备近200台套,生产、教学场地使用面积近6000㎡。
学生在校办工厂拆装整机
记者来到校办工厂时,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大一的学生正在现场拆装整机,学校科技处处长张世凭介绍,工厂和学校根据产品的设计、生产、装调、质量控制等生产环节开发了30多个教学模块,供学生实习实训用,不同专业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来选择不同的模块,由工厂现职的工程师、技师进行指导。
结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工厂从学生大一到大四分别开展认知实习、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创新能力培养四种层次的实践性教学。“在真实工厂里通过真实产品进行实习实训,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工厂也充分发挥了人才培养功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教学工厂。”张世凭说。
突破机制体制 产教融合共荣共生
在控制中心下单客户指令,通过自主开发的云端制造软硬集成系统,将客户个性化定制的平板电脑外壳生产出来,全程数字化、智能化运营……这是记者在成都工业学院成工富创智能制造人才培训基地的一幕。
“整个基地就像一个微缩版工场,学生一看,很快就能明白。”四川成工富创科技有限公司科创部总经理李雷说。
基地控制运营中心下单
近年来,除与知名企业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共办订单班外,成都工业学院还开始探索股权共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的校企合作新机制。学校与富士康科技集团成都公司合作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实体运营机构“四川成工富创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打造智能制造人才培训基地,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
个性化定制平板电脑外壳制作完毕
“这种校企合作新机制是将产教两张皮、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通过一种新型的合作模式和机制形成共同的发展目标和利益共同体,共荣共生。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成都工业学院院长严余松说。
一方面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学校也用科研资源反哺企业,产教融合进一步深化。严余松介绍,学校自主设立了科研项目的“企业专项”,推动应用型科研活动的开展。企业专项项目由企业发布需求指南,学校科研基金提供资助,学校教师联合企业人员进行申报并开展项目研究,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截止到去年 12 月,学校共与 26 家企业联合发布 36 项企业专项项目指南,直接指向企业实际问题 160 余项。
学生在校企共创的精益检测技术实验室开展研究
更进一步的融合还在继续。今年5月,四川省教育厅与省经信委正式签订协议,“厅委共建”成都工业学院。据悉,这是四川电子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签署的第一份合作协议,期望通过共建,尽快探索出一条具有四川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发展模式,将产教融合、对接产业、服务企业的改革创新引向深入。
严余松介绍,目前学校已经与相关企业就推动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搭建产业数据中心、研发服务中心等智能制造、电子信息及现代服务业科技研发及产业服务平台,相关实验室、研究中心获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战略效应正在迅速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