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起跑线是综合素养——一位班主任对部分学生长达13年的成长观察

教育导报网>家教 2019-12-12 17:55

曾经,教育界流传“十名现象”,班上发展最好的,并不是成绩最靠前的学生,而是十名左右的学生。如今,随着一些城区学校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这种现象可能不再成立。

2019年,成都市泡桐树小学教龄24年的班主任彭英对班上学生进行了为期13年的成长观察,她发现:小学阶段美德、智慧、健康、才艺、创新五方面都很优秀的孩子,直到大学阶段,也在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小学阶段培养起来的核心竞争力,让孩子在今后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继续成为佼佼者。

“十名现象”的消失,彭英认为一个主要原因是评价标准变了。她重点关注的11名学生是成都市青羊区“新星少年”(其他地区称“三好学生”),从成绩良好的维度,入围的有32名同学,最终脱颖而出的11位胜在综合素养。

优秀不是单一的成绩而是多元发展

“新星少年”的评比,成都市青羊区有明文规定:《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要达到良好以上,并根据学生6年来的综合表现,从美德、智慧、健康、才艺、创新五方面对学生进行评定,推选出五方面均达标,且至少在三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为区级“新星少年”。

入围的有32名学生,经过自主申报—全班学生投票—班主任复核—学科老师提意见—学校考评几个环节确定人选。彭英回忆,产生的11名“新星少年”成绩差不多,小学的分数没有拉开他们的距离;都有一定的特长;都在班级承担了一定的事务;小学阶段都有自己的奖项,积极参与校内外活动。最大的不同是当年的“得票数”,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人际交往”、“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的差异;还有的不同是各自获得的“奖项”。在孩子们的获奖记录中,有国际金奖、有考级证书……彭英认为,这是家长的个体资源和家长认知格局的体现。

根据“十名现象”的描述,小学的“学霸”在小学学习中就已经耗光所有的力气,到了中学、大学就没有后劲了。这批孩子在中学的表现如何?彭英做了跟踪观察。

初中,“新星少年”们的成绩依然非常优异,他们大都比较活泼,灵活性强,学得较为轻松,兴趣广泛,在高强度的初中生活中,仍旧是班级乃至年级的佼佼者。有同学是学校电视台的导演,有同学是学校文学社的主编。

经历了“残酷”的中考,孩子们的走向开始有了变化:坚持特长的越来越少;家庭条件优越的迈出了国门。很多孩子已经有了未来的规划:袁 Y然坚持美术创作,成都地铁四号线宽窄巷子的出口,有他设计的广告作品;苏 Y音赴美国继续完成高中的学业,想学习信息工程……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在这些孩子的身上已不再那么揪心、恐怖。在伙伴、学校、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他们的眼光更为开阔,有自己的人生规划,有自己的追求。高分考入成都七中的沈 Y君,高一参加了美国夏令营以后,下定决心考托福,后以托福听力满分的成绩获得了奖学金。

“聪慧的‘新星少年’们,身上总是充满了动力:小学良好的基础,幸福的家庭氛围,父母的引导,初中和高中浓厚的学习氛围,深厚文化的影响,让他们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总能够‘有梦’,又能够‘圆梦’。”彭英说。

童年的认可让孩子保持前进动力

        “小学是我最辉煌的时候。”这是每次同学聚会,彭英听到最多的一句话。“童年赶紧让孩子飞!”彭英说,小学阶段孩子最容易获得认可,这些认可也最容易给孩子自信。所以面对中学学业难度增加、优秀人才聚集带来的竞争压力,孩子们即便遇到困难,也不会怀疑自己,而是积极解决问题本身,始终拥有活跃在课堂内外的热情。

“我们常说孩子要表扬、要鼓励,但鼓励不是一句话的事,要给孩子实实在在的认可感。”彭英说,小学阶段学校给孩子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及丰富的展示平台。泡小每周有国旗下讲话,每个重要节点有庆祝活动,彭英在班上还开展了朗诵、书法、故事大王比赛等;校外有各种表演、考级等平台,每个孩子都可以拿到各种各样的奖状。

仪式感也是必不可少的。泡小给三年级学生制作了成长大片,在电影院包场,每个班的孩子3年成长的点滴被制作成影片在大屏幕上播放,家长陪学生一起观看,满满的仪式感;彭英的班上还有班级春晚,家长和孩子齐上阵,灯光、舞台、服装全部到位,每个孩子都在聚光灯下展示美好的青春年华。

在泡小,每个孩子都有成长记录本,彭英把6年成长细心记录下来,毕业时交给孩子们保存。毕业时,还制作了视频、回忆录、马克杯等。大家发现很多记录都能找到,因为班上有一个孩子的爷爷是摄影爱好者,每次重要活动他都来给孩子们拍美美的照片。

“6年下来,孩子们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彭英说,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认可,比如班级凝聚力给孩子带来的归属感,这些都是孩子在面临今后学习和生活困难中,始终保持前进动力的精神内核。

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看更广阔的世界

在这样的班级氛围下,孩子们不知不觉地被引向一条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路。

小 Y的父母在外地,由爷爷奶奶照看,除课堂学习,基本没有个人发展规划。三年级时妈妈调到成都工作,发现到了班级春晚,小 Y没有拿得出手的节目,赶紧找彭英商量。彭英给家长分析,四年级开始学有点晚,可以选一些上手较快的,比如长笛。小 Y进步非常快,还以长笛特长生的身份进了一所优质初中。

孩子的童年最需要家长做的是什么?彭英总结了三条:有效陪伴,有眼光和格局,多参与学校活动。有效陪伴之后,家长才能在学业困惑、品格培养、身心健康上及时引导孩子;家长有一定的眼光和格局,才能对孩子的学业、综合素质培养进行前瞻性地规划,“人都是和尺寸相同的人在一起”,选择什么生活就为孩子选择了什么圈子;多参与学校活动是家校共育取得合力的有效途径,小 Y就是例子。

“到五六年级,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应该会了,家长可以退出。”彭英说,其实小学6年,包括初高中,家长的陪伴和格局都很重要。那些发展好的学生,家长都是倾尽全力在给孩子铺路。

在彭英的班上,所有家长轮流担当家委会成员。“参与孩子教育是你的义务,也是你的权力。”彭英给家长树立这样的意识。几年下来,家长张罗带孩子参观黑熊保护基地、科技馆,到坦克部队军训,与各行各业的名人交流,给班上孩子提供了很多开阔眼界的机会。

幸福的童年让孩子内心充盈丰满

在观察中,彭英发现,孩子的成长是多种因素的合力,一旦哪个因素出了问题,会直接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影响。

中学时,有两个孩子的父母离婚。孩子那段时间情绪低落,学业也受了影响。一个在中考中失利;另一个在高考时选择复读。

最近,彭英再与其中一个孩子见面时,他又是朝气蓬勃的样子了。她问:你恨爸妈吗?孩子回答,当时恨,现在已经不恨了。现在的他已经对未来有了清晰的规划。

“童年的教育,让他得到了很多,释放了很多。”彭英认为,童年教育给予孩子正能量、有包容心、博爱的精神,给予孩子学业、才艺和为人处世的能力,给予孩子欣赏的目光,给孩子提供有形和无形的舞台,让孩子通过一个个小目标的达成,所获得的自信、快乐,让他在长大后内心都是充盈的。

回过头来看我们的教育,彭英对优秀的定义有新的思考。“‘新星少年’最初的评比没用单一的成绩作评价,多元的肯定、欣赏、鼓励,让孩子们有了最初的动力和激情。从孩子们身上能看到家庭的影子,家长坚持与班主任互动,尊重老师、对孩子的成长总是满怀期许,又尽己之力为孩子的成长寻办法、谋规划。孩子在内力和外力下能够‘成为最好的自己’,我觉得这就是成长的喜悦。”彭英说,她有信心,这些孩子将来能够“以天下为己任”,拥有大气的胸襟和敢为天下先的气魄!


编辑/一审: 张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