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送教下乡到教育扶贫:推进教育发展走向国家治理

教育导报网>文化 2019-12-31 15:26

唐大章

编者按

在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下,推进教育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社会各界各有担当。当前,我们已从“送教下乡”的时代走向了“教育扶贫”,最终实现乡村振兴,走向城乡教育一体化和教育现代化。

 

为改变边远农村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严重滞后的问题,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社会付出了巨大努力。从上世纪就开始的志愿服务、送教下乡,解决了教育发展师资奇缺的燃眉之急。2010年开始实施的国家级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专门设立了中西部教师专项培训计划(简称中西部项目)。2016年后,国培和省培计划进一步向边远农村和民族地区倾斜。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的实施,显著提升了边远农村和民族地区教师的专业水平。

进入新时代,从“国家治理”的高度,各级政府全面构建了教育扶贫的政策举措,随着脱贫攻坚战略的推进,边远农村和民族地区的孩子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必将进一步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1送教下乡

为乡村教育输血

       1 .师资问题——农村教育之痛

边远农村与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发展曾面临着诸多的困难:资金缺乏、设备简陋、校舍破旧、教师队伍堪忧,社会支持乏力,生源分散等。而今,随着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边远农村和民族地区的教育条件有了很大改观。在很多地方,中小学幼儿园的校舍成为当地最漂亮的建筑。但是,教师队伍——这一决定教育质量水平的关键因素,却没有得到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提升,有的地方甚至因为学龄儿童增长或教师大量流失出现了师资数量严重不足,教师队伍质量偏低的退行现象。教师队伍问题成为制约边远农村和民族地区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

2 .志愿服务——解燃眉之急

多年以来,一批批来自各地的志愿者到四川的边远农村和民族地区送教、支教,他们或来自中心大城市,或来自中小城市,甚至有来自海外的国际志愿者;他们或是有教育经验的教师同行,或是虽无教育经验却有满腔仁爱之心和育人情怀的仁人志士。志愿者在青山绿水间穿行,带去了外面的文化,送去了人间的温情,暂时帮助一些师资奇缺的农村学校幼儿园解了燃眉之急。

3 .对口帮扶——闪耀优质教育之光

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提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重要理论。先富帮后富理论在后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通过对口帮扶得到了全面实践。由国家、省(市)或市(州)建立的对口帮扶省市之间、市州之间、区(市)县之间,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地区选派优秀教师,为边远农村和民族地区的中小学幼儿园送去优质的示范课。他们从城市来到乡村,或几天、几周、几月、几年,或游走在县域内不同的学校,或坚守在偏僻乡村课堂,用优质的教育教学工作助力孩子进步、引领教师成长。

各种类型的支教、送教服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新时代背景下,要解决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矛盾,农村教育还需要更大的投入和更多的支持。


2送培下乡

为乡村教育造血

一批批支教志愿者来了又走了,一支支对口帮扶支教的队伍来了又走了,留下来奋战在边远农村和民族地区教育战线上的还是那些水平有限、力量薄弱的本地教师,建好一支“留得住、能扎根”的教师队伍是需要解决三个环节的问题。

环节一:研训一体——为乡村教育精准把脉

近年来,各师范院校纷纷建立教师教育类的研究中心,如四川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教师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为边远农村和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和教师发展问题精准把脉,并提出了促进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众多举措。

挂靠在成都师范学院的四川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先后立项了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四川藏区教育扶贫政策有效性研究”“四川省乡村卓越教师专业标准构建与培养策略研究”“四川民族地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实证研究”“四川省深度贫困地区“一村一幼”辅导员培训质量的绩效评价研究”等。这些研究提出并阐述了教师职前“分类、协同创新培养”“三维立场视角下的乡村卓越教师成长路径”“混合式教师培养”等核心概念,提出乡村教师培训的核心观点:教师培训应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社会支持服务体系,形成校本研修学习共同体的常态化运行机制,构建常态化的教师培训制度,推进教师培训的常态化。

环节二:校地合作——打造本土教师培训专家团队

2016年,“国培计划”中首次设置“项目县培训团队”研修项目,力求通过系统培训,结合师范类高校的专家资源和优质中小学幼儿园的教育资源,打造一支“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乡村教师培训团队,使之能胜任在本地送教下乡、指导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的培训工作,为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四川省已经培养建成了数十个项目县的乡村教师培训团队。

环节三:环环相扣——凝练送教下乡培训模式

由本土专家组织开展的送教下乡培训,逐渐建立了骨干引领全员培训机制,同时凝练出诊断示范、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四个环节的乡村教师送教下乡培训模式和经验。

在诊断示范环节,要求培训团队深入教学现场,通过教育活动现场和教育环境观摩、对师生及家长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诊断,找准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选择契合主题的课例,采取说课、上课、评课以及微课等多种形式提供示范教学,提出教师研修任务。在研课磨课环节,培训团队按照研修主题和任务,指导乡村教师结合校本研修开展研课磨课,生成合格课、优质课、精品课。在成果展示环节,乡村中小学或片区开展阶段性成果展示,采取说课、上课、评课等方式,展示教学活动得到的改进。通过课例、案例、故事等载体,展示通过研修产生的变化。在总结提升阶段,送培团队指导乡村中小学和教师进行系统总结,提炼成果、总结经验、反思问题、明确方向、制订计划,形成本土化培训资源包,支持校本研修及乡村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连接,培养本土专家团队,凝练新的送教下乡教师培训模式,一些专业化水平较高并“接地气”的培训平台逐步形成,以县为单位的本土教师队伍建设力量逐步形成。


3多管齐下

将乡村教育融入国家治理体系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强化了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教师培养也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中去。在教育扶贫的背景下,为促进乡村教育振兴,实施了一系列助力教师队伍建设的、富有针对性的措施。

措施一:西部计划——选拔人才服务西部基础教育

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国家支持团中央、教育部组织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招募应届高校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作为志愿者在西部地区贫困县的乡镇中小学校从事为期1-2年的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

措施二:特岗计划——招聘大学毕业生下基层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原人事部、中央编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启动实施“特岗计划”,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两基”攻坚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特岗教师聘期3年。原则上安排在县以下农村初中,适当兼顾乡镇中心学校。

措施三:省属公费师范生计划——增添安心从教师资

从2013年开始,四川省开始实施省属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这一计划率先在幼儿园教师和小学音乐、体育、美术等紧缺学科教师启动,通过免除学费、住宿费,按月发放基本生活补贴,毕业定向就业,解决毕业生事业单位编制等方式吸引有志于在边远农村和民族地区安心从教的高中毕业生报考。几年来,这些省属免费师范生毕业后绝大多数已经按约履职,充实了乡村中小学幼儿园师资队伍。

措施四:一村一幼——四川省民族地区实现全覆盖

前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说:“每个孩子都应该有一个尽可能好的人生开端;每个儿童都应该接受良好的教育。”边远农村和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从无到有,2015年开始,四川省在民族地区推行“一村一幼”教育计划,以建制村为单位,一个村设立一个幼教点,让适龄儿童就近接受学前双语教育,如今,该计划已经在四川省民族地区实现了全覆盖。为了给每一个村设立的幼教点补充师资,政府创新聘用幼教点辅导员制度,用两年时间大力开展一村一幼辅导员专业培训,确保每一名幼教点辅导员都取得培训合格证。

 

结语

各地的志愿者们继续在绿水青山间播撒仁爱与智慧;各地支教老师们将继续为那些远离城市的孩子送去优质的教学和精彩的课堂;教育信息化手段正在与乡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省属公费师范生、特岗计划和西部计划选拔的大学毕业生陆续来到乡村,开启他们教书育人的职业生涯;高校和教育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对农村教育和教师问题的研究探索不断深入;边远农村和民族地区通过国培、省培成长起来的本土培训专家团队日渐成熟……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党中央确定的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时,边远农村和民族地区的教育绝不会缺席。

(作者系成都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


编辑/一审: 夏应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