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网

对孩子,家长到底该不该体罚呢?

2017-03-15

    孩子总会经历一个叛逆期,做父母不允许的事情,要求得到父母不允许得到的东西,拒绝父母提出的要求,时而还顶嘴。这是孩子的天性,所以也不必太过介怀。但是父母们的苦恼在于,当孩子出现这种行为时,若屡教不改,就很难再持续最开始的宽容态度了。

 

     必须制定规则,让孩子领悟到“规则”是什么,告诉他们如若不遵守,有何后果。然而,这个规则就牵扯到惩罚,惩罚就可能会包含一种行为——体罚。


     父母的控制和孩子的行为有着密切联系。通常情况下,监管和控制有力的父母,其子女出现行为问题的概率就会很低。但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监管与控制与体罚这件事儿又有多少关系呢?

 

     父母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威,当孩子不听话时,很多人选择体罚行为。在很多人眼里,体罚一词太过严重,也许只是打个小屁股,使劲儿拍一拍孩子手掌心,让他们知道疼就行了。其实也并没有伤害到他们,自己怎么会去伤害孩子呢。其实,是这样的: 


     短期内,提法通常能够让儿童停止不良行为,但也只是暂时收敛,并不能根治。一段时间以后,孩子还是会重蹈覆辙做出相同的行为。因为,打孩子这个举动已经得到了“负性强化”,当这种所谓的“体罚”行为再次出现时,不良的循环就开始建立了。就像产生抗体一样。

 

     长期来看,打孩子明显是不恰当的。这也是为什么长期挨打的孩子,并不怕被打。因为疼一疼就过去了,什么大不了。然而反复经历这些不悦和疼痛,父母的威信和对孩子的正面引导力也开始下降。这样的家庭环境也逐渐充满冷酷、愤怒、排斥等。当然更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孩子未来成长的积极乐观性,易与同伴相处不佳,性格孤僻极端等。


     家长们,抛弃“体罚”,拥有你的专属特性吧。戴安娜曾提出过教育儿童的不同方式的不同影响,她比较关注父母教育的不同维度的结合:温暖养育,期望教育,控制教育,沟通教育。每一种都不可极端,每一种都可以与其它因素结合。比如:

 

     溺爱孩子的父母。孩子被关爱得很好,但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不高,要求不严,任其发展;专制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高,控制水平也高,然而沟通和爱却不够;权威的父母。自然是最好的,但是具有较高要求,即懂得何时严厉,何时慈爱,何时对孩子掏心掏肺,何时又令其敬佩不已。

 

     当好父母实为不易,对于孩子的习惯和作业完成度要随时过问,严格要求;对于孩子的生活质量认真把关,尽量提高;对于孩子的要求嘛……请问,家长们,您自己的自制力又足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