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县:多维创新,守护“两小时运动”
《教育导报》讯(何凌 张秀娟)在新时代“五育融合”与“双减”政策背景下,大邑县教育局深入践行“健康第一”教育理念,通过整合资源、课程革新、空间再造、协同共育四大策略,打造出独具县域特色的阳光体育育人新样态,确保每位学生每天都能享有至少两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资源整合,打造“全域运动生态圈”。面对县域学校场地有限、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等难题,大邑县借助校际体育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了县域内体育教师的流动教学和优质课程的共享;同时,联合社区和文体场馆,构建了“15分钟运动资源圈”,将城市公园和社区广场转变为学生的第二运动课堂。东街小学以篮球为特色,创新性地设立了“运动功能岛”,并配备了智慧数据看板和篮球技能可视化墙面,为学生创造沉浸式运动环境。子龙街小学将三国文化融入体育课程,推出了“武术操”“子龙长棍”“子龙拳”等特色项目,同时注重武德教育,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学生体质提升的双重目标。
课程革新,激活“运动神经元”。课程是体育育人的核心载体,大邑县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构建“基础+特色+拓展”三维课程体系,将传统体育课升级为涵盖运动技能、健康知识和体育品德的立体化课程群,确保每所学校都有“体育名片”。沙渠学校引入国家级非遗安塞腰鼓,创编“千人沙鼓操”,开发“悦动沙鼓、阳光沙校”校本课程,形成“千人一鼓”“千人一操”沙鼓大课间;韩场学校引进飞盘、腰旗橄榄球等新兴运动项目,用“潮运动”点燃锻炼热情;安仁镇学校则依托古镇文化资源,打造龙狮社团特色课程,实现运动与文化完美融合。针对肥胖、近视等特殊群体,各校还自主研发了“运动处方”精准干预。
空间再造,构筑“成长能量场”。为了突破传统校园空间局限,大邑教育人将“边角料”变“活力源”。南街小学利用校园空间,开发“立体化”运动场所,走廊变身柔韧训练带,教学楼前空地化作体能挑战区;潘家街小学挖掘廊道、广场、架空层等空间潜力,为孩子打造了跳房子、知识闯关、数字游戏等游戏区;晋原初级中学在教学区的金边银角,放置了大量乒乓球桌和立定跳远垫;银都小学、西街小学在校园内创设大量的地面游戏区,方便学生在课间能就近进行体育锻炼……
协同共育,织就“成长守护网”。在大邑县,体育锻炼已成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探索。家庭运动盲盒成为孩子和家长的新宠——每周发放的盲盒内含弹力带、任务卡等道具,孩子们带着好奇心“拆盲盒”,拉着家长挑战跳绳、平板支撑等家庭运动项目。学校与社区共同开展“亲子吉尼斯挑战赛”,邀请家长担任“阳光体育辅导员”,组织“21天亲子运动打卡”“周末徒步路线”等活动,让客厅变赛场、庭院成操场,形成亲子共运动的良好氛围。整合社会优质资源,邀请非遗传承人、退役运动员等专业人士组建“特聘教练团”,开展传统体育项目传承、竞技技能培训等特色课程,形成多方参与、资源共享的体育育人新格局。
从“保障运动时间”到“重塑成长方式”,大邑县正以体育为支点,撬动五育融合的育人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