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报联盟第十一次联合采访活动 | 就业“出口畅”促生源“入口旺”
西南石油大学深入探索“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
就业“出口畅”促生源“入口旺”
本报记者 钟兴茂 马晓冰
“为扎实推进高质量就业,我们千方百计稳岗拓岗,确保‘天天有岗位,周周有招聘,月月有双选’,让每一位石大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合适的岗位。”4月24日,西南石油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余泽龙在面对全国教育报联盟的媒体采访时自信地说。自信源自有底气,近3年来,西南石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持续提升。就业学生中,奔赴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基层一线的达80%,扎根西部的达70%,投身能源行业的达45%。与此同时,学校的本科招生规模也在逐年扩大,成都校区在川理科录取分数连续3年位居省属高校第一,形成了就业“出口畅”促进生源“入口旺”的良性循环。这一切,都是因为学校在“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上的深化与创新。
生涯教育贯穿全过程
就业育人助学生行稳致远
“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保研,但听说要求很高,又不知道该怎么做,这让我很焦虑。”4月24日一大早,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大一学生刘燕走进学校双创大楼,向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老师咨询保研的准备工作。了解了刘燕的困惑,教师曹大伟开始耐心细致地为她分析。与此同时,另外几组咨询师生中,有的在模拟面试、有的在修改简历……
“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宜早不宜迟。”余泽龙告诉记者。西南石油大学将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每周四上午,学校都会组织生涯规划教师在双创大楼的一楼校园招聘大厅对学生进行指导,不仅为大三、大四学生作就业指导,还帮助大一、大二学生理清成长发展思路。近年来,学校开展职业生涯个体咨询年均500人次,辅导员参与生涯教育就业指导培训比例达100%,形成了“校级—院级—名师”立体化的生涯教育服务体系。
同时,西南石油大学构建了“六位一体”的职业生涯发展课程矩阵,从新生入校开始设立新生生涯规划课程,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准备”“职业能力实践”必修课,大二、大三年级针对职业能力与就业能力提升提供直播课程,开设系列工作坊,毕业年级提供职业发展与职前适应课程。学校还设置了贯穿学制始终的“职业能力实践”教学环节,从“思想引领—职业认知—职业实践—生涯发展—就业赋能”五个层次逐渐深入,助力学生走稳求学、求职路。
近两年来,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西南石油大学刚刚建成投用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实验室充满了科技感。智慧就业模拟面试“微空间”、接入 DeepSeek的 AI生涯咨询应用、“未来简历”智能工具等设施,以专业化训练及校本化数据深度学习,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精准化、便捷化的生涯咨询和就业指导服务。已保研的大四学生黄含湘正在完善简历,以便投给心仪的导师。“经过 AI的优化,关键奖项和学科能力的描述都更全面、更精准了。”黄含湘说。
据统计,为促进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近年来,西南石油大学各项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活动年服务学生达10万人次。学校还成立了校院两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创新实施“五访五促”专项行动,即访市县园企拓展岗位促就业、访知名高校深入学习促发展、访各地校友增进交流促互动、访学生家庭加强沟通促成长、访生源中学深化联动促质量,加强毕业生就业供需对接,拓宽学生就业、深造渠道。
招生育人相结合
形成大中小学协同育人新生态
“哇!毕业后可以直接去北京工作。”“‘双师指导+情景模拟’的教学模式,听起来也很棒!”位于西南石油大学成都校区的四川省高校综合性教育实践体验基地——“地质报国”科普大思政教育实践体验基地内,来自新都一中的高一学生正围绕着2023级地质学硕士罗宇航,津津有味地听他分享在中海油全球战略硕士班的学习和实习经历,连连惊叹。4月21日至27日,是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地球日主题开放周,基地迎来了近在成都市新都区、远自新疆的数百名中小学生参观、研学。
大中小一体化协同育人宏志助航培训场景。(罗兴娅 摄)
招生工作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发挥着“保下线,提上限”的作用。对此,西南石油大学将招生与育人相结合,积极推动校地、校校合作的“大中小”协同育人平台建设。
成都市新都区“近水楼台先得月”,区教育局和西南石油大学搭建起“校—地—校”协同育人机制,在科学教育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西南石油大学与新都一中合力共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课程体系,帮助香城中学成立科技创新工作室,在兴乐路小学建设“元宇宙计划”青少年信息素养提升项目基地……
新都一中班主任谭莉说:“我们与西南石油大学门对门,大家经常‘串门’、深度联动,仅仅地球日开放周活动,就能很好地点燃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教授贾春生坚持多年到新都一中上课,他告诉记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学校鼓励教师到中小学校授课,并在职称评定、职级晋升时,认定课时可抵扣校内工作量。”
放眼全国,西南石油大学目前已与全国22个省份的446所中学签订了优质生源基地共建协议,围绕思政教育、心理健康、生涯规划、自然科普等方面开展大中衔接探索。其中,“鲑鱼计划·寒假青春分享”品牌活动,用朋辈榜样激发中学生发愤图强,已累计举办10届,向60多万名高中学子传递了青春力量。同时,学校的“教育局长进校园”品牌活动邀请成都、雅安等地教育主管部门入校,围绕资源共享、平台共搭、人才共育共话合作。
在新形势、新高考背景下,西南石油大学也在“优本扩容”上担当、创新。据学校预测,该校2025年预计本科招生规模达8080人,相较2024年增长105人。对此,西南石油大学持续优化招生专业结构,围绕“双碳”战略目标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布局能源新兴交叉学科。近年来,新增碳储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以及氢能科学与工程、能源与智能科学工程等硕博交叉学科,并在此基础上面向四川等“院校+专业组”模式的招生省份,以考生兴趣爱好为导向,以助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成长为目标,除8个须单独成组的专业外,将成都校区48个招生专业划分为油气开发、空间大数据等5个组,南充校区划分为智能制造与建造等2个组,每个组内专业均在8-12个之间,最大化保障考生录取到志愿。
精神引领产教融合
培养思想、专业“双过硬”的学生
“优本扩容”不仅是让学生“上大学”,更要“上好大学”。学生高质量就业,最重要的是要有“过硬”的思想和专业能力。对此,西南石油大学是怎么做的呢?
西南石油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副部长秦海洋介绍说,一方面,2020年以来,学校大力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把育人工作延伸到学生社区。校院两级干部、辅导员、专业教师等持续深入学生社区,通过微党课、时事讲坛、书记校长“零距离”、院(处)长下午茶、午餐会等方式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学校还常态化邀请油气田总工、企业劳模等深入学生社区,讲述石油行业优良传统、分析行业趋势、探讨前沿技术,弘扬“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的学校精神,拓宽学生专业视野,坚定能源报国志向。
另一方面,以中海油全球战略硕士班为代表,西南石油大学积极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通威等企业合作,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建有国家级天然气现代产业学院、四川省光伏新能源现代产业学院、先进制造与真空技术产业学院等,项目覆盖专业超20个,努力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无缝衔接。
“中海油全球战略硕士班的最大亮点是企业导师通过真实项目案例,开展海外区块开发流程及跨文化工作技巧教学。”谈及学校这一校企合作培养项目,罗宇航倍感幸运。硕士班是西南石油大学与中国海洋石油国际有限公司在2023年联合共建的,课程体系精准对接行业需求,定向培养能源领域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在这里能够体验海外项目运作,并在资深专家指导下积累实战经验,国际法、跨文化交际学等核心课程又能有效提升职业素养。‘学业—就业’直通模式也显著缩短了成长周期,使我对职业发展路径有了清晰规划。”他说。
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王豪也认为,校企融合是培养工程人才的重要途径。2017年以来,学院化工专业卓越工程师班每年跨越千里前往山东京博石化开展课题制实习,将工程问题转化为实习小课题,带着课题上装置,在生产线上“破题”,让学生的实践与工程能力获得显著提升。近两年,化工院又通过理工结合、工工交叉,探索起跨学科课题制实习。
至今,课题制实习共培养学生410人,学生毕业后深造率61 .8%,其中100%选择化工及相关专业,就业对口率达92 .5%。王豪感叹道:“校企联动产教融合,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工程能力,更提升了专业自信和行业认可度,也让学生在职业规划上更加全面、理性、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