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苍县:构建“三三四”劳动教育体系 赋能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导报网>区域>广元 2025-07-08 18:59

《教育导报》讯(羊东梅)为推进劳动教育落实落地,旺苍县教育局从保障机制、平台建设、评价方式等方面发力,在全县中小学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各学校通过课程建设、基地打造、活动创新等形式,让劳动教育“活”起来、“实”起来,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厚植劳动精神,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IMG_261

加强“三”个保障,构建“县域推进”的落实机制。强化组织保障,建立由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相关股室和各校书记(校园长)具体实施的工作小组,抓实全县劳动教育。制定《旺苍县中小学劳动教育行动计划》实施步骤,对全县各学校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学生成长、创建活动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分段实施,确保劳动教育成效显著;强化师资保障,全县71所学校全部配备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鼓励支持离退休老同志、志愿者以及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社会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主动给教师搭建成长、展示平台,定期举办劳动教育相关活动设计、活动案(课)例评选,组织教师经验交流会、分享会,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培训提升等;强化课程保障,将劳动教育列入课程表,进入课堂,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劳动能力,分学段设计劳动清单,加大课程研发力度,引导学校以活页式、讲义式形式,开发自我服务、家务劳动、劳动技能、公益劳动等类型校本课程,让劳动教育更加灵活多样、丰富生动。

依托“三”大平台,建设“融合创新”的劳动形式。打造“特色+精品”的劳动实践平台,将劳动课程与地方文化相结合,开展农耕、竹编、端公戏、锣鼓戏、陶艺、雕刻、茶叶采摘、木耳种植、蔬菜种植等方面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动教育活动,开发《菜花舞蝶裳》《麦穗正金黄》《稻米泛清香》等劳动校本教材32本(篇),开发精品劳动课程4个。学校通过开展“劳动+红色文化”“劳动+绿色生态”“劳动+志愿服务”等融合教育,形成“一校一特色,一校一亮点”。采取“校内+校外”的劳动实践平台,利用传统节日,组织学生开展包粽子、搓汤圆、擀面条等劳动活动;打造校内劳动基地40余个,开展栽秧、种菜、种甘蔗等“快乐种植”活动。通过家长学校、新父母学校等途径宣扬劳动教育观念,鼓励家长每周落实学生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不少于2小时。依托中国红军城、木门会议旧址、三合茶叶劳动教育基地、枣林茶叶劳动教育基地、米仓山茶旅融合基地等校外实践基地开展志愿服务、栽茶、采茶、制茶等活动60余次,结合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组织1200余名学生开展“红军城小小解说员”“红军城志愿者”“走进养老院”等志愿服务活动100多场。注重“统筹+拓展”的劳动实践平台。建立校外劳动和研学劳动统筹的家校社协调育人机制,面向全县学生开展学炒一个菜、打扫一次房间、整理一次内务、栽种一盆绿植、进行一次总结的“五个一”活动。实行校外研学劳动全县统筹,定计划、定时间、定基地、定课程,组织师生在研学劳动中参加义务清扫、实际操作、环保志愿活动的社会实践,实现校内劳动常态化、家庭劳动多样化、社会实践经常化。

树立“四”种评价,健全“稳妥高效”的培养体系。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专项内容将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纳入教育督导和学校综合评估内容,重点对劳动教育开课率、保障措施等情况进行督导,对落实不力的学校予以通报。把劳动教育纳入德育专项评价。将学校劳动教育纳入每年一次的德育专项评价中,发挥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意志和综合实践中的关键性作用。把劳动成效纳入班级评价指标,根据学校制定的劳动清单和细则,将班级劳动教育成效纳入先进班集体评选和班主任考核指标,建立学生劳动档案,形成学生劳动教育的“数字画像”。把劳动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指标,采取班评、组评、个评相结合,将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劳动情感等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客观记录学生劳动过程和结果,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评优选先的重要参考。

劳动即教育,实践即成长。旺苍县通过全域推进劳动教育,让田间地头成为课堂,让汗水浇灌梦想,真正实现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下一步,旺苍县将继续深化劳动教育内涵,让劳动教育在校园里“生根发芽”,在田野间“开花结果”。

编辑/一审: 郭路路 二审: 杜蕾 三审: 倪秀